《仲尼逸事》之《在陈绝粮》(2020年5月4日)
(2020-05-04 09:06:52)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在陈绝粮是孔子所经历的一场深刻危机,如果当时处置不当,很有可能导致孔门解体,因此历来受人关注。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兴兵讨伐陈国,一路长驱直入,攻破都城,毁坏城墙。孔子此时淹居陈国,为避战乱,他不得不带领弟子们仓促逃离都城,打算南下楚国寻求发展。陈、蔡两国大夫听说孔子要投奔楚国,便聚在一起密谋道:“孔子是贤能之士,他平时评论时政常常能切中诸侯各国的要害。他在陈、蔡之间淹居三年有余,我们的所作所为大多不能令他满意,而且我们对他多有得罪。当今楚国是实力雄厚的大国,如果孔子在楚国能得到重用,我们这些主事的大夫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决定派兵把孔门师徒围困在荒郊野外,阻止他们南下至楚。
孔子等人被困在陈、蔡之间,南下的路被封锁了,北上的路也被阻断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竟然断粮七日,每天只能靠野菜糊糊充饥,许多弟子都病倒了,无法站立,孔子此时也无计可施,只能靠诵《诗》、读《书》和习礼来打发时间。
身处困境之中,孔子虽然表现得很淡定,但是许多弟子却沉不住气了,一种恐慌和抱怨的情绪在孔门中迅速蔓延,有人甚至对孔子复兴西周礼制的政治理想提出质疑。最先发难的是性情耿直的子路,他质问孔子道:“君子有穷乎?”孔子则没好气地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穷”是指仕途受阻,子路认为,君子修德理应仕途通达,不应途穷末路,陷于绝境。孔子则认为,君子修德的目的不是谋求出仕做官,而是自守清廉,不失气节,只有卑劣的小人才会患得患失,抱怨不已。
孔子此时意识到,孔门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矛盾,重振信心,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分别把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位年资较深的弟子找来谈话。谈话时他采取主动发问的方式,先向每个人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意思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困厄之中?难道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
子路是最先被约谈的,他回答道:“有德君子是不应该像我们这样受困于旷野的!现在人们不信任我们,说明我们所追求的道德观念不被人接受;人们不追随我们,说明我们所信奉的政治理想不被人理解。您曾经说过:‘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然而老师修德行善已有多年,至今仍栖栖遑遑,终无所试,难道是因为您的道德修养还没有达到仁与智的境界?”
孔子觉得子路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因为很多事情不一定是有因必有果的,其间还会受到时与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比如伯夷、叔齐,他们是历史上公认的仁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人信任,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下;再比如商朝王子比干,他也是历史上公认的智者,但是却未能受到重用,最终剖心而死。此类事件在历史上数不胜数。所以修德之人一定要等待时机,听从命运的安排,不能因为穷困而放弃做人的底线,否则终将一世无成。
孔子接着又约谈了子贡,子贡回答道:“老师的政治志向太伟大了,伟大到天下难以容纳,所以您应该考虑适当降低要求,让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和支持。”
孔子觉得子贡思考问题过于片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很多事情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同一件事情遇到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好的工匠能制作精美的器具,但是未必能让所有人满意。同样,君子修身立德,积极推行拯救乱世的政治主张,然而各国当政者却不理解,也不采纳,子贡对于他们的昏庸与愚昧不仅不批判,反而要求孔子适当降低政治标准和道德要求,可见他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在政治上也缺乏远见。
颜渊是最后接受孔子约谈的,他回答道:“老师的政治志向太伟大了,所以天下诸侯都不能理解和接受,以至于四处奔波,郁郁不得志。尽管如此,您仍然坚守理想,不改初衷,积极推行复兴西周礼制的政治主张。各国当政者不任用您,那是当政者的耻辱;天下人不理解您,那是天下人的损失,您又何必为此忧虑呢?不见容于世而不坠其志,方显出有德君子的本色!”
颜渊的回答是最符合孔子心意的,他开心地说道:“你不愧是颜氏之子,说得太好了!假如以后你发达有钱了,我来给你当管家吧。”
孔子与几位弟子深入交谈,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成功地化解了孔门危机,同时也坚定了孔门弟子的理想信念。孔子晚年回忆在陈绝粮这段经历时颇为感慨地说道:“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
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孔子在陈绝粮之事一直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各类记载大多是用儒家正统观点来进行解读的:孔子用古代圣贤守身求道的崇高精神来激励弟子,最终成功化解孔门危机。值得一提的是,道家学派对此事也比较关注,《庄子》书中至少有四处详细记载(《山木》《让王》等),并根据道家思想做出另类解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歌猋氏之风。
“风”是流行于某地的音乐,如《诗经》中的郑风、卫风等。猋氏之风则是炎帝时期流行的古乐,曲风淳朴,意境幽远。孔子等人在陈绝粮之时,孔子每天弦歌不辍,以此来激励弟子。有一天,孔子雅兴大发,拿起两根枯树枝,一边敲打节奏,一边高声歌唱,他唱的就是猋氏之风。这种歌唱方式比较特别,听起来好像没有节奏,音调也不太准,但是敲击枯木的声音和孔子高亢的歌声交织在一起,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意外效果。颜渊在一旁听得非常投入,几乎屏住了呼吸,孔子担心他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反而乱了心智,于是就对他说道:“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这几句话比较隐晦,颜渊一时没能理解,于是又逐句向孔子请教,孔子则结合他们当时所遭受的困厄,把这几句话详细地解释了一遍,大概意思是,眼下我们所遭受的困厄都是由天命(自然法则)决定的,这就是“天损”,只要我们顺应天命,耐心地等待时机,就不会受到无谓的伤害,即所谓“易”。同样,为人臣者也要遵从君命,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仕途通达,爵禄丰厚,这些都是人为努力的结果,这就是“人益”,人只能通过正常的途经来获取这些利益,却不可以出卖自己的人格,降低自己的操守,即所谓“难”。万物变化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一切都是天道(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人是不可能干预天地自然的发展变化的,只能融入自然,无所作为,虚心以待,随之而化,这才是得道圣人的境界。
上述言论完全是道家口吻,但是用来表达孔子困于陈蔡之时的失落心情还是比较贴切的。
(《庄子·山木+让王》《荀子·宥坐》《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风俗通义·穷通》《孔子家语·在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