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伐树于宋》(2020年4月29日)
(2020-04-29 11:03:21)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孔子是宋国公室后裔,其先祖因避华氏之乱而举族迁居鲁国,所以孔子与宋国公族之间存有血缘关系。然而春秋乱世,王公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血缘亲情已经被冷血弑杀所取代,伐树于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关于伐树于宋的时间问题,《史记·宋世家》载:“(宋)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亦载:“(宋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桓魋恶之。”上述两处记载时间一致,宋景公二十五年当为鲁哀公三年。然而《史记·孔子世家》却将此事定在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是岁,鲁定公卒……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显然,太史公记载有误。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之后,卫国政局动荡不安,孔子便离开卫国,再次到陈国求仕,途经宋国时,一行人在城外大树下休息,弟子们诵诗习礼,气氛平和。然而正当此时,宋国司马桓魋带领一队人马赶了过来,他们砍倒大树,追杀孔子。当时现场一片混乱,孔子在弟子的护卫下且斗且退,险象环生。弟子们一再催促孔子赶紧离开,可是他却从容不迫,缓步徐行,甚至放言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意思就是,上天会保佑有德之人,桓魋之类的跳梁小丑奈何不得我!后来弟子让孔子换上了村民的服装(微服),最终才得以逃脱桓魋的追杀。
在伐树于宋的整个事件中,桓魋是一个关键人物,宋国桓氏出自宋桓公,在血缘上与孔子应同属宋国公族,然而他对孔子却不念血脉亲情,必欲除之而后快,史书中也多次提到他对孔子“恶之”,不知是何缘故?也许是因为桓魋担心孔子回到宋国后会与自己形成争权之势,所以不如尽早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