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子路治蒲》(2020年4月21日)
(2020-04-21 14:27:50)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虽然在道德学问方面难以令人满意,但是他在从政方面却表现优异,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的“政事”优等。
子路曾在卫国蒲邑(今河南长垣市)当过三年邑宰,他就任之前去向孔子辞行,孔子不无担心地提醒他道:“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孔子根据蒲邑民风彪悍的特点,向子路提出了恭谨行事、宽厚待人、公正为政的要求。
子路就任蒲邑后,严格按照孔子的施政要求,用谦恭的姿态来改变彪悍民风,用宽容的态度来团结广大邑众,施政三年,蒲邑变化巨大,气象一新。
有一次,孔子出行路过蒲邑,刚刚进入蒲邑地界,就觉得眼前一亮,欣慰地说道:“子路治理蒲邑效果不错啊!他用恭敬的态度赢得了邑众的信任。”
进入蒲邑城中,孔子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又高兴地说道:“子路治理蒲邑成效显著啊!看来他已经做到了为人忠信,待人宽和。”
到达蒲邑官府,孔子见大小官吏忙而不乱,秩序井然,于是又称赞道:“子路治理蒲邑成绩突出啊!他能理清繁杂的事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跟随孔子一同出行的子贡听了孔子连连称赞,便拉着马辔好奇地问道:“您还没有看见子路处理政事,就连续三次称赞他治理蒲邑富有成效,您能说说称赞他的理由吗?”
孔子笑道:“我虽然还没有见到子路本人,但是一路过来已经看到他的施政效果:我刚进入蒲邑地界,看见土地已经深耕过了,田间的杂草也被铲除了,灌溉的沟渠挖得很深,说明子路用恭敬的态度赢得了邑众的信任,所以老百姓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都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把庄稼种好;我进入蒲邑城中后,看见房屋整齐坚固,树木生长茂盛,说明子路待人宽厚诚实,所以老百姓做事也很认真踏实,不会耍奸使坏,偷工减料;我到达蒲邑官府后,见到官吏们服从政令,各司其职,认真严谨,说明子路善于管理,能够合理安排事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各项政务井然有序。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称职的官员,我连续称赞他三次并不过分。”
子路在蒲邑任职三年,民风日渐淳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周边城邑的人都羡慕不已,也不敢来寻衅滋事了,甚至当时还流传着“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的美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