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游于齐而不见晏子》(2020年4月10日)
(2020-04-10 15:12:08)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晏子,名婴,字平仲(仲),谥平,春秋后期齐国政卿,先后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从政五十余年,以极言进谏、惠人爱民、节俭危行、机智善辩而见重于齐国,名显于诸侯。
孔子与晏子是同时期人,两人多有交往,然而由于他们的从政经历不同,在思想观念和处世方法上存在差异。孔子曾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个“久”字说明孔子对晏子的认识经历了由不敬到敬的转变过程。
孔子开始不敬晏子,主要是因为他先后侍奉过三位性情迥然不同的国君,而且他都顺利应付下来了,像他这种用三心来侍奉三位君主的人,肯定为人有问题,孔子说:“卫灵公行为不检点,晏子以严整齐正的礼制规范来侍奉他;齐庄公崇尚武力,晏子以宣扬武德来侍奉他;齐景公生活奢侈浮华,晏子以谦虚节俭来侍奉他。从晏子侍奉国君的方法来看,他称得上正人君子;但是从治国理政的效果来看,他辅政期间并没有造福于齐国民众,给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他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细人)!”
由于孔子对晏子存有偏见,所以他到齐国后不愿意面见晏子,齐景公和弟子子贡都劝说他不要意气用事,可是他不为所动,坚决不见晏子。
晏子听说这事后并没有生气,他后来对人解释道:“孔子误会我了!我用不同的方法来侍奉三位国君,其实用心是一样的,因为三位国君都希望国家安宁,我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国君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我是一心辅政,而非三心事主。我听说,把对的说成不对,把不对的说成对,这些都是错误的。在这两种错误中,孔子必占其一。至于孔子说我辅政期间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一味地顺从国君,却没有造福于民,我对此不得不分辨几句:我可不能像孔子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因为在我的家族中有数百家要靠我的奉禄来祭祀先祖,在齐国还有许多贫寒之士要靠我的接济来度日活命,所以我不得不努力保住自己的奉禄和地位,我总不能靠说大道理给人当饭吃呀!”
孔子听到晏子的解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愧疚地说:“常言道:说话虽然在近处,但是却能传得很远而无法消除;行为虽然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却能被众人看见而无法掩盖。我私下非议晏子,却不能切中他的过错,这是我的罪过!我听说,有德君子把不如自己的人当作朋友,把超过自己的人当作老师。而今我在批评晏子时说错了话,而晏子在批评我时说话却很中肯,指出了我的错误,所以他应该是我的老师!”
孔子后来让善于言辞的弟子宰我代他去向晏子道歉,并主动面见了晏子。
孔子和晏子在当时都是很有名望的贤士,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为政理念也比较相似,都主张以礼治国。相比较而言,晏子是齐国世袭贵族,一直在位辅政,因此他为政更加务实,也善于做出权变;而孔子则是鲁国异姓大夫,长期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因此他思想更趋理想化,长于道德说教而短于随世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