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2020年2月29日)
(2020-02-29 15:34:24)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宋元君(公)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姓,名佐,谥号为元,他在位时间基本与鲁昭公相同。在宋国历史上,宋元君是一位比较强势的国君 [],在与国内卿大夫的较量中,他毫不示弱,手软强硬,“元公毋信,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 []。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任人摆布的君主。
历史归历史,故事归故事。在故事中,宋元君的行为有时则颇为荒唐。有一天半夜,他梦见有一个人披头散发地从旁门缝隙中向室内窥视,并对他说:“我来自宰路之渊,受委派出使到清江河神之所去公干,不料在半道被一个叫余且的渔夫捕获了。”
宋元君醒来之后,立即命人卜问凶吉,卜者说:“这是神龟。”
宋元君立即下令查访国中有没有一个叫余且的渔夫,查访很快就有了结果,国中确实有一个叫余且的渔夫。宋元君命令属下第二天把渔夫余且带到朝廷来,他要亲自问话。
第二天一早,渔夫余且被带到朝廷,宋元君问道:“你昨天捕鱼有何收获?”
渔夫余且战战兢兢地回答道:“昨天我用网捕得一只白龟,龟背周长有五尺。”
宋元君说:“你赶紧把那只白龟奉献给我吧。”
渔夫余且回家把白龟取来献给宋元君,然而宋元君却不知如何处置,他一会儿想把它杀了,一会儿又想把它养起来,反反复复,心思不定。后来他让卜者卜问凶吉,卜者说:“如果要卜问凶吉,就得先把白龟杀了,然后才能用龟壳占卜。”
宋元君当时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把白龟杀了,并让人把龟壳保存好,以后用来卜问凶吉。从此以后,宋元君遇到重要的事情,都会让卜者在龟壳上钻一个小孔,通过观察龟背的裂纹来卜问凶吉。说来也挺神奇,宋元君先后用龟壳占卜凶吉多达七十二次(这是一个虚数,表示次数多),居然每次都很灵验。
孔子后来听说此事,虽然觉得有点荒唐,但是却从中悟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道理,于是他对人说:“既然神龟省通广大,能托梦给宋元君,那么为什么它没能逃脱余且的渔网呢?既然神龟的龟壳能卜问凶吉,那么为什么当初它没能预测到自己被捕杀的凶险呢?这件事情充分说明,无论生活中的智者或传说中的神仙,他们在认知方面都是有局限的,有所知必有所不知,比如鱼天生惧怕鹈鹕,然而却不畏惧渔网,因为它们只知道鹈鹕是天敌,却不知道渔网才是最大的危险,这就是大智障于小智、大善亏于小善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无所不知,通晓一切,每个人都有认知的死角,所以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不可能比得过上万人的智慧。既然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那么人们怎样才能正确认知世界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抛弃世俗的小聪明,去追求与自然同化的大智慧。如果再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人们怎样才能获得与自然同化的大智慧呢?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让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从一开始就与言语大师生活在一起,那么用不了多久,他就像语言大师一样能说会道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摈弃尘世,融入自然,那么就能自然而然地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孔子借神龟的故事,说明“知有所困”的道理,进而得出“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的结论。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这个结论却是错误的。
(《庄子·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