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假人之亡》(2020年2月26日)
(2020-02-26 11:42:02)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假是殷商时期的一个小方国,存续时间不长,故而不见经传;假人是指一个叫林回的人;亡是逃亡。在一次战乱中,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背负起小儿赶紧逃亡,有人好奇地问他道:“如果是为了金钱,小儿远没有玉璧值钱;如果是为了减轻负担,小儿比玉璧更加累赘。而你舍弃玉璧、背负小儿出逃,这是为什么?”
林回答道:“人与人不同,那些怀揣玉璧而抛弃小儿的人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益关系,而像我这样舍弃玉璧而背负小儿的人看重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亲情关系。”
假人林回在逃亡之时选择了携子弃璧,因为他相信天然亲情比金钱利益更有价值,更值得珍惜。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许多人都把经济或政治利益作为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有利则交往密切,无利则关系疏远,甚至有人还会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孔子对此是有切身体会的,他在周游列国期间受到了各种冷遇,遭遇了无数凶险,他对此也困惑不解。有一次,他向一个叫子桑雽的人抱怨道:“我在鲁国一再受到不公待遇,后来在宋国遭到司马桓魋的驱逐,在卫国长期得不到任用,在陈、蔡之间又断粮七日……经历了各种磨难之后,我突然发现以前有些关系亲密的朋友与我逐渐疏远了,门下有不少弟子也离我而去,这是为什么?”
这个叫子桑雽的人与孔子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何要向他抱怨、寻求安慰?《庄子·大宗师》中载有“子桑户(雽)、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之事,从言论和行为来判断,子桑雽应该是一个道家人物。在道家著作中,像孔子这样的儒家人物总是落于下风,只能接受他人的教诲。子桑雽用假人林回携子弃璧的故事来开导孔子,进而阐述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道理,他说:“人与人之间如果以利益相交,危难之时就会相互背弃;如果以亲情相交,危急时刻就会相互扶持。相互扶持是君子风范,相互背弃则是小人行径,两者的道德境界相差太远!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淡若水’是不离不弃的纯真感情,而‘甘若醴’则是利害得失的精心算计。”
经过子桑雽的开导,孔子颇受教益,他说:“我一定谨记教诲。”
孔子回去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读书,不学习,弟子向他请教问题也不回答,而弟子对他反而更加尊敬。
过了一段时间,子桑雽见到孔子,又对他说:“帝舜在临终前向大禹发布诰命:‘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意思就是,外在行为要和顺,内在情感要率真。能够做到外缘内率,就不需要再掩饰什么了。”
子桑雽这番话说得没有由头,而且前言不搭后语,所以也不知道孔子作何反应。
“君子之交淡若水”,这句话道出了人际交往的真谛,这既是交友之道,也是道德标准。凡是靠金钱利益来维系的朋友关系都是靠不住的,利在则人聚,利去则人散。而真正的朋友关系应该像清水一样纯粹、淡薄,没有利害得失,这样才能维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