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政令者,人君之衔辔》(2020年1月13日)
(2020-01-13 17:01:38)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斗鸡之变”,鲁昭公出奔齐国,孔子也到齐国寻求发展,与齐相晏婴接触频密。
有一天,晏婴到馆舍来看望孔子,并以老友的身份宴请他,两人酒酣耳热,说了一些私密话。晏婴说:“齐国现在情况危急,就像是一辆缺失关键部件(无辖)的车冲向千仞深渊,即使车不倾覆,也难逃坠落深渊的厄运!您是我的知心朋友,现在您又把齐国当作栖身之地,因此对齐国现状比较了解,如果您有什么解救危难的良策,千万不要隐瞒,请如实告诉我。”
孔子答道:“俗话说:死病不可以为医。齐国现在患的就是‘死病’,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挽救了。如果把治理一个国家比作驾驭车乘,那么政令就是国君手中的衔辔(缰绳),国君以此来控制属臣和子民。然而齐国国君失权已久,政令不通,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非常严重。您身为国相,虽然竭力想稳住车辕,扶正车轮,但是毕竟力量有限,很难有所作为。也许您能保全国君和自己,但终将无法改变齐国姜姓被田氏取代的命运。”
齐国当时的在位国君是齐景公,他在内政方面多有失误,导致国内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危机四伏,渐失民心。而齐国陈氏(田氏)集团则采取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等手段施惠于民,笼络人心,于是齐国就渐渐形成了“君不君,臣不臣”的反常现象 []。孔子认为齐国发生危机的根源在于国君失权,君臣失序,因此他提出了“政令者,人君之衔辔”的观点,只有牢牢把握住执政权和行政权,要求所有国人遵从礼制,尊卑有序,维持政令权威,做到令行禁止,这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统治。但是毕竟他人微言轻,所以只能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