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哀公问取人》(2019年12月27日)
(2019-12-27 16:02:57)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取人”问题,即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这个问题在当时颇为敏感,透露出某种社会变化的信息。
周朝立国以来,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宗法制度,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取人”问题。到了春秋末年,氏族组织逐渐瓦解,世袭贵族日趋没落,加之公室与卿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统治者因无人可用而陷入焦虑,他们不得不打破传统的氏族组织限制,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迅速崛起的新兴势力,故而如何“取人”就成为问题了。
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鲁哀公的问题,他不说如何“取人”,而是反过来先说如何“无取”:“无取健,无取詌,无取口哼。” []“健”是指为人强势的人,这种人往往贪得无厌,容易见利忘义,故而不可任用;“詌”是指控制欲强的人,这种人一旦手握重权,就容易犯上作乱,故而不可任用;“口哼”是指能说会道的人,这种人往往口是心非,缺乏诚信,故而不可任用。孔子在臧否人物方面向来口风很紧,这里特别列举出三种人,不知是否有所指,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和鲁哀公两人心知肚明。
在排除上述三种“不取”之人后,孔子又重点阐述“取人”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信悫而后求知(智)能”。“信悫”是忠诚守信,“知能”是聪明能干。孔子说:“弓调而后求其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意思就是,弓要先调适,然后才能求其强劲;马要先驯服,然后才能求其疾驰;人才必须具备忠诚老实的优秀品质,然后才能求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所以选拔任用人才时,首先应该考察候选人的品行,如果他为人正派,忠诚守信,不妨先把他选到身边来任职,在具体的为政过程中进一步考察其才干和能力,如果他能够胜任相应的职位,就可以委以重任了。
二、“置不肖之人于位,是为虎傅翼也”。这句话出自《逸周书·寤敬》:“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孔子引用这几句话的目的是提醒鲁哀公在选人用人时要注意防范那些品行低劣的人,一个人如果品行不端却又聪明能干,就如同猛虎添翼一般危险,对人的危害就会更大,所以千万不可委以重任!
三、“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言语是阐述思想观点、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一个人如果能够践行自己的言论,兑现自己的承诺,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也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在今天看来,孔子有关“取人”和“无取”的论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选贤任能、德才兼备而已,但是在以氏族制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却具有非凡的意义。这种观点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氏族组织限制,有利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在选人用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具有创新意义,因此鲁哀公听后连声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