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金人铭》(2019年11月24日)
(2019-11-24 15:58:41)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所谓“金人”,其实就是一尊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塑像,不知道有多高,也不知道有多重,背后刻有长篇铭文,以警世人。
这尊铜像安放在周太祖后稷的神庙中,孔子适周问礼期间曾到神庙去祭拜周先祖,他在庙堂右边的台阶前见到这尊铜像,人像的嘴被布条封了三层,即所谓“三缄其口”,背后镌刻着几个大字:“古之慎言人也。”这就是铜铸人像的身份。
铜像的背后还刻有一篇铭文,篇幅很长,文字古朴,应为上古圣贤的遗训。铭文在文前文后都重复“戒之哉”两句,这种表述是为了突出主题。简单归纳一下,这篇铭文大体有几层意思 []:
一、“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人们所遭受的各种灾祸无不是由“多言”或“多事”引发的。在生活中,灾祸和凶险无处不在,随时发生(“将长”“将大”“将然”),所以任何人都不应存有侥幸心理,尤其是身处安乐之中,必须时刻警醒自己谨言慎行,事事戒备。
二、“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雍,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灾祸都是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时候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麻痹大意、放松懈怠是“祸之根”、“祸之门”,如果人们不能谨小慎微,防微杜渐,最终必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
三、“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徒;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我害。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人处世要善于保持谦卑的姿态,选择卑下的位置,采取柔弱的手段,这样就不容易受到攻击。人要有智慧地活着,始终保持清醒地头脑,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不顾凶险,你却远离名利,与世无争,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安全的。此类不争之争的说法皆似老子之言、道家之说。
总体而言,铭文的主题思想是“敬慎”二字,所以刘向在编撰《说苑》时将其归到《敬慎篇》。所谓“敬慎”,就是要求为人处事力求做到敬而有慎,慎而有敬,“敬”是内心感受,“慎”是外在形态,有内敬才有外慎,无内敬则无外慎,两者是统一的。
孔子读完铭文后,回过头来对弟子说:“你们要认真记住啊!这篇铭文写得实在而中肯,情真而可信。《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也是要求我们谨言慎行。如果我们立身行事能够遵此训诫,那么怎么可能犯祸从口出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