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从老聃助葬》(2019年11月23日)

(2019-11-23 15:48:15)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孔子在访周期间,除了向老聃学习古代礼乐知识外,还有幸随同老聃一起到巷党(地名)去帮助当地人主持葬礼,通过现场观摩,孔子又学习到许多礼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的丧葬礼仪。

根据孔子后来追叙,下葬当天,送葬的队伍日出后出发,走到半道上突然发生日食,天一下子暗了下来,老聃立即招呼孔子道:“孔丘!你赶快让人们停下来,把灵车停靠在道路右侧,所有人都停止哭号,静待变化。”日食结束后,天空重新恢复光明,老聃再让灵车继续向墓地行进,他见孔子满脸困惑,就向他解释道:“只有这样做才符合丧葬之礼。”

死者下葬后,在返回途中,孔子又向老聃请教道:“送葬的灵车已经出发,就不可能再往回拉了。走到半道上遇到日食,谁也不知道日食持续的时间有多长,既然如此,与其让灵车停下等待,还不如继续前行赶路呢。”

老聃说:“诸侯朝见天子,路途遥远,需要行走数日,因此太阳刚出来,他们就出发赶路了,太阳落山之前,他们便停歇下来,祭祀随行的诸神牌位。大夫出使别国也是日出而行,日落而息。送葬的灵车也是这样,必须等到太阳出来以后才上路,而在太阳落下之前就必须返回家中。正常的人一般不在夜间赶路,在星空下赶路的人,要么是鸡鸣狗盗之徒,要么是回家奔丧的孝子。发生日食,一时间天昏地暗,昼夜不分,谁能知道天上会不会出现星辰呢?再者说,我们帮丧家主持葬礼,就不能让丧家遭遇凶险之事,更不能让他们违反礼仪。”

孔子有了从老聃助祭的经历,他对于礼制规范就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弥补了过往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学礼重在“习”,即每一个执礼动作都要重复演习,力求合乎规范,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此后的施教过程中,孔子经常引用老聃传授的知识来回答弟子的问题,比如曾子请教“下觞葬于园”问题、子夏请教“金革之事无辟”问题,孔子答之以“吾闻诸老聃曰”,这里有关孔子从老聃助祭的经历,也是他在回答曾子请教“日有食则变”问题时的追叙。有老聃做背书,权威性就毋庸置疑了。

在孔子从老聃助祭的记载中,提到了难得一见的日食现象。根据天文历法推算,鲁昭公在位期间共发生七次日食,采取逐一排除的方法,唯有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夏五月乙未朔时的日食才能满足孔子适周问礼的诸多条件,因此有的学者据此推论孔子适周在鲁昭公二十五年 [],是年孔子三十四岁。

 

    (《礼记·曾子问》)



[] 《论语·学而》。

[]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