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适周问礼》(2019年11月21日)
(2019-11-21 15:50:22)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适周问礼[①]
孔子少年时期就对俎豆之事很有兴趣,出仕之前又向多人学习古代礼乐知识,其中周礼是他最向往的。有一次,他对鲁大夫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王室守藏室之史老聃博古通今,知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我想到周庭去拜师学礼。”老聃即老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比孔子年长三十岁,他精通古代历史和典章制度,是唯一有资格当孔子老师的人。南宫敬叔是鲁国世袭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其父临终前曾立下遗嘱,让他师从孔子学礼,虽然他没有正式拜在孔子门下,但与孔子实为师生关系,他见孔子对老聃如此景仰,于是赶忙应声道:“我一定遵从您的意愿!”
不久后,南宫敬叔对鲁君(鲁昭公)说:“先父在世时曾说,孔子是圣人之后,他勤修道德,知识渊博,对周礼也很有研究,因此要我跟随他学习礼乐知识,今后能随君出访为相。前几日,孔子提出想到周朝去深入学习周礼,考察先王遗制和礼乐盛况,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我打算随他一同前往,并请您提供车乘等物资相助。”
鲁国是周朝的分封国,同为姬姓,在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鲁君很快就答应了南宫敬叔的请求,并为孔子提供了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驾车的御者。
孔子等人到达周朝后,不仅向老聃学习礼的知识,向苌弘(周大夫)学习乐的知识,还走访了各种祭祀场所,考察明堂规制,了解宗庙制度。在参观周朝明堂时(周王会见四方诸侯之所),孔子看见四扇门之间的墙壁上画有尧舜和桀纣的人像,人像容貌的善与恶一目了然,旁边还写有关于国家兴衰存亡的警示语。墙壁上还有周公辅佐周成王的画像,画像中周公抱着周成王背对着屏风、面朝南面接受四方诸侯的觐见。孔子在明堂中逗留了很久,他对每一处布置、每一幅画像、每一件器物观察得都非常仔细,并努力体会其中的意义。走出明堂后,他对随行的人说:“明堂墙壁上的画像就像明镜一样,映照现实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也可以看到未来的兴衰存亡!如果当政者不努力引导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无视那些导致国家走向灭亡的危机,那就如同一个人倒着走路却想追赶往前奔跑的人一样,能不犯糊涂吗!”
周公旦是西周政权的建立者,也是礼乐制度的创制者,孔子对他顶礼膜拜。适周期间,孔子见到了许多与周公相关的遗迹,听到了许多与周公相关的故事,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伟大与英明。周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他的眼前,他由衷赞叹道:“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圣人,周朝之所以能称王于天下,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朝拜先圣遗迹是为了坚定政治信仰,求教现世智者则是为了获得心灵启迪。孔子在适周期间曾多次拜访老聃,向他请教周礼方面的知识。此时周王室已经衰微,周朝礼制也名存实亡,老聃对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忧心忡忡,但又无可奈何,他清醒地意识到,周王朝一统天下的鼎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他对孔子说:“你所求问的礼乐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些制礼作乐的先圣的尸骨早已化为尘土,只有那些谆谆教诲犹在耳边。求道君子应顺应时势,得其道则行,不得其道则藏。我听说,精明的商人都深藏不露,有德的君子都愚笨木讷。我劝你注意克制自己身上的傲人之气和进取之心,不要表现出志存高远的样子,这种姿态对你是有害无益的!我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了。”老聃是周朝主掌古代典籍的职官,经历多,见识广,思考深,这些都不是孔子可比的。他的话对孔子启发很大,孔子后来对弟子说:“我知道鸟能在天上飞,鱼能在水中游,兽能在山中跑。对于能飞的鸟,我们可以用短箭射落,对于能游的鱼,我们可以用丝网捕捉,对于能跑的兽,我们可以用机阱擒获。但是对于龙,我们却不能乘风云上青天与之相遇。今天我拜见老子,算是见识到真正的龙了!”
还有一次,孔子向老聃抱怨道:“当今之世,推行先王治国之道太难了!我致力于复兴西周礼制,每到一国,都要穿戴严整,拜见国君,向他们宣扬先王治国之道的重要性,可是至今无人响应。推行先王治国之道太难了!”老聃答道:“游说的人言辞过于华丽,听言者的思想就会被扰乱。‘道’是朴实无华的,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如何去说服别人了,‘道’也就不会被人遗忘。”
孔子适周问礼,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经历,他系统地学习了周朝礼制,虔诚地朝拜了历代宗庙和先圣遗迹,这对于他形成复兴周朝礼制的政治理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观周结束后,老子亲自为他送行,并对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人则用言语送人。我不是富贵者,所以只能借用‘仁人’的名称送你几句话吧:当今之世,凡是因聪明智慧、长于观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那些喜欢非议别人的人;凡是因知识广博、能言善辩而危及生命的,都是那些喜欢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为人之子就不能只考虑自己,为人之臣就更不能只考虑自己。”
老子的这番话是有所指的,也许是指孔子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不合时宜,也许是指孔子复辟周礼的政治主张不切实际……总之,孔子西见老子,这个流传数千年的传说让后人领略到两位古代圣贤的博学和睿智,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疑惑。
[①] 孔子适周问礼之事有多种记载,不仅时间、地点不统一,就连人物也存在诸多争议。相对而言,《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比较真实可信,《孔子家语·观周》在此基础上稍有演义,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内容也更加充实,此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