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学礼于延陵季子》(2019年11月19日)
(2019-11-19 10:20:39)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延陵季子是吴王梦寿的四公子(季子),名札,因受封于延陵(今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古镇),故称延陵季子或公子札。季子自幼习礼,博学多识,修身守礼,品德高尚,时人对他非常敬重。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季子代表吴国出访中原地区,与各国贤达名流推心置腹,分析时政形势,提出中肯建议,令人心悦诚服,尤其是他在鲁国观于周乐,见解独到,语出惊人,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孔子当时尚未成年,但是季子的博学与优雅一直令他神往,并希望能有机会向他求教。
此后数年间,季子经常往来于东吴与中原地区之间。有一次他出访齐国,在返回途中,他的长子意外死亡,他只好将其埋葬在齐国的羸邑和博邑之间,并就地举行葬礼,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说:“延陵季子是吴国精通礼仪的人,向他学习机会难得!”于是他立即赶往墓地观摩季子主持的葬礼。
在葬礼上,孔子看到墓穴没有挖到见水的深度,入殓时给死者穿的是日常衣服,死者入葬后就堆了一个简单的坟头,坟头的长度和宽度正好可以掩盖住坑口,高度也正好可以用手扶着。坟头做好后,季子袒露左臂,围着新坟从右向左(逆时针)走了三圈,每走一圈都要高声呼喊道:“儿啊!你的骨肉又回归土中了,这就是命啊!而你的灵魂却无所不往,无所不往啊!”说完他就离开了。
通过观礼,孔子对丧葬之礼的精神实质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礼仪程式不在于繁或简,而在于能够充分表达真实情感,他说:“延陵季子在特殊情况下所行的丧葬之礼,尽管礼仪程式简单,墓穴也比较简陋,但是完全合乎礼制精神,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