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哭的讲究》(2019年11月14日)

(2019-11-14 14:33:04)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有人死了,亲朋好友感念死者生前的种种好,情不自禁,难免会哭,但哭是很有讲究的,不论真哭假哭,都要分清时间、地点、对象以及方式等,不能乱哭。比如伯鱼的母亲(孔子的妻子)死了有一年了,可是他仍然哭哭啼啼的,这就是哭的时间不对,于是孔子厉声叱道:“其甚也!”而鲁国公族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思念死去的亲人时讲究上下有等,她早上哭丈夫,晚上哭儿子,夜里就不再哭了,因为按照礼制规定,寡妇是不可以夜哭的。孔子闻知后说:“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再比如弁邑有个人死了母亲,他就像小孩一样当众嚎啕大哭,这就是哭的方式不对,孔子说:“此人悲哀之情是真实的,也很感人,但是他哭的方法不对,别人很难像他那样动情地哭。礼制规范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人人都能遵循,世代都能传承,所以丧礼中的哭号和跳脚都是有节制的。”当然,人的情绪是很难控制的,再理智的人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比如孔子在卫国遇旧馆人之丧,他吊唁时没有控制住情绪,哭得很伤心,为此他不得不送一匹马给主家助丧,这就是哭的方式不对。

孔子是儒者出身,他对于丧礼中的“哭”是比较讲究的,对于不同关系的人,就必须选择不同的哭弔场所。孔子在卫国有一个叫伯高的朋友,此人是经子贡介绍认识的,关系不亲不疏,不远不近。伯高在卫国去世了,家人远道感到鲁国来向孔子报丧。孔子接到伯高的丧报后,左思右想,实在为难,他说:“我应该在哪里哭弔伯高呢?如果本家兄弟死了,我可以到祖庙里哭弔;如果父亲的朋友死了,我可以到他家庙门外面哭弔;如果我的老师死了,我可以躲到自己的寝室里哭弔;如果我的朋友死了,我可以在自己的寝室门外哭弔;如果只是见面认识的普通人死了,我可以到野外去哭弔。我与伯高的关系很难界定,到野外哭弔显得生疏,在寝室里哭弔又显得太重。伯高是经子贡介绍来见我的,我就把他当作子贡的朋友吧,这样我就可以到子贡家里去哭弔了。”于是孔子让人把子贡找来,让他当伯高的主家(吊唁场所),负责接待前来吊唁的人,并关照他道:“与你有关的人前来吊唁,你应拜谢;而与伯高有关的人前来吊唁,你不用拜谢。”

孔子在鲁国确定了吊唁伯高的临时场所,完成了吊唁仪式,但是礼数尚未周全,他还要派人到卫国去丧家吊唁,并送上助丧礼品。由于路途遥远,代表孔子吊唁的使者迟迟未到,当时孔子的弟子冉有在卫国做官,他自作主张,准备了一捆绢帛和四匹马,代表孔子到伯高家中吊唁,孔子后来得知此事后说道:“这事办得有点怪啊!这样做让我吊唁伯高显得不够真诚啊!”

哭(哭丧、哭弔等)是丧礼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哭的讲究就在于符合礼制规范,哭不仅要哭出真情实感,感动他人,还要有所节制,符合礼仪,悲伤过度和悲伤不及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孔氏后人子思说:“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由此可见,礼的作用就在于调节悲伤情绪,避免出现情绪极端化的情况。

 

          (《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 《国语·鲁语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