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让登之礼》(2019年11月8日)
(2019-11-08 16:00:49)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礼制的精神实质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等关系,所以《礼记·曲礼上》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孔子是礼制的坚定捍卫者,也是忠实践行者,他在现实生活中严格遵从礼制规范,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君臣关系中,礼制规范是非常严格的,而且极为繁琐复杂,一举一动都很有讲究,必须规范,所以贵族子弟从小就被送到太学去学礼习礼,“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对于君臣之礼很有研究,他在成名之前曾专门向老子、郯子、季札等人学礼,积累了丰富的礼学知识,所以他在许多重要场合言谈举止都能够中规中矩,彬彬有礼。孔子淹居齐国期间(鲁昭公奔齐之后两年间),有一次他应召拜见齐景公,齐景公亲自出门相迎,两人走到殿前台阶时,齐景公礼节性地请孔子先等上台阶,孔子则礼让齐景公先登,这就是让登之礼,相关礼仪程式在《礼记》中有具体规定:“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 []齐景公依照礼仪让登再三,然后才拾阶而上,孔子则紧随其后,一步一并,缓缓而上,他与齐景公始终保持一级台阶的距离,以表示君臣(主客)有别。
齐景公是齐国的分封诸侯,孔子则是鲁国的普通士人,按身份而论,两人应行君臣之礼,但按国别而论,两人又可行主客之礼。齐景公对孔子比较敬重,所以他按主客之礼来接待孔子。两人落座以后,齐景公先客套一番,他说:“先生您高人大德,能够亲临面见,这是我这个寡德之人莫大的荣幸!刚才您登阶礼让,步步降等,让我心中不安,但愿我没有冒犯您吧?”
孔子赶紧接过话来,愈加谦卑地说:“君主能够惠顾我这个别国微臣,这对我就是最大的恩赐。若论身份,您是一国之君,而我则是一介之士,所以只能行君臣之礼,不敢行主客之礼。虽然您有意抬举我,但我也不能不顾义理,造次失礼。”
齐景公对孔子印象一直挺好,几次接触下来,他觉得孔子观察和思考问题都很敏锐,提出的“正名”和“节财”的为政建议也切中齐国现实政治的要害,因此打算重用孔子,“以季、孟之间待之” [],这样的安排相当于当年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力度,机会实在难得。然而齐国氏族贵族对此则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在齐国根本行不通,贤相晏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意思就是,孔子热衷的周礼都是一些过时的、僵死的教条,看起来热闹,做起来麻烦,在现实生活中却毫无用处!必须承认,晏婴的观点在当时是很具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