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进退出处皆由命》(2019年11月7日)
(2019-11-07 11:05:36)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最先来到卫国,因为卫国国君卫灵公思想比较开明,敢于打破氏族限制,大胆启用贤才,孔子希望能得到他的重用,在卫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到别国求仕为官,选择主家非常重要,你寄居什么样的人家,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当时有两句话非常流行:“观近臣,以其所谓主;观远臣,以其所主。”意思就是,观察本国当朝之臣,主要看他接待什么人;观察外来求仕之臣,主要看他寄居什么人家。
孔子到卫国后,暂住在子路的朋友颜雠由家 [①],静候拜见卫灵公的时机。颜雠由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有德君子,他善事父母,在卫国人缘很好,和子路的交情也很深 [②]。当时子路的连襟弥子瑕(“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也在卫国为官,他是卫灵公身边的宠臣,卫灵公对他非常宠信,如果由他来向卫灵公举荐孔子,孔子求仕之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弥子瑕听说孔子选择暂住在颜雠由家,就跑去对子路说:“如果孔子住到我家来,我可以保证他得到政卿的位置。”
子路后来把弥子瑕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淡定地说:“人生不要有太多算计,其实许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
不久后,孔子被人举荐,得以面见卫灵公,卫灵公虽然给他提供了“粟六万”的奉禄,但是并未委以重任。过了没多久,又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听信谗言,派兵在孔子的住所进进出出,进行武力威胁,孔子最终不得不离开卫国。颜雠由是孔子在卫国的主家,他多少也受到此事的牵连,后来又不知因为什么事情而犯了死罪,子路为了营救颜雠由,向卫人提出以金赎罪的请求,卫人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他便四处找人借贷筹募,孔门弟子们也纷纷加入了募捐行动,众人把赎金凑足后交给子路送到卫国。当时有人对此提出质疑,问孔子道:“用众人的募金来救自己的好友,这种行为符合义的原则吗?”孔子则斩钉截铁地说:“颜雠由是无辜的,他是被人陷害的,子路和孔门其他弟子虽然贫穷,自己拿不出这么多赎金,但是他们为了声张正义,解救朋友,四处筹措赎金,这当然是令人敬佩的义举!”
关于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各类典籍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尤其是孔子的举荐者和进谗者,基本是有事无人,但是按照常理来推断,其中的是非曲直是清楚地,结论是一目了然的,无需说破。
到了战国时期,坊间又有传言说,孔子到卫国住在雍疽(或作雍雎)家,到齐国住在瘠环家,这两个人和弥子瑕一样,都是国君身边的嬖臣(侍人),他们为了取悦国君,整天搬弄是非,损人利己,毫无原则和底线。这种传言显然是有意贬低孔子,让人误以为孔子是靠这些奸佞小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功名利禄的。孟子的弟子万章曾向孟子求证此事,孟子明确回应道:“一派胡言!这些都是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编造出来的!孔子到卫国住在颜雠由家里,到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里,这两个人在本国都是受人尊敬的正人君子,与孔子也志趣相投,孔子当然选择他们为主家。如果孔子与雍疽、瘠环等人同流合污,那么他就不是孔子了。孔子对待仕途的进退出处,向来是遵礼循义,听天由命,从来不靠曲意奉承,也不搞裙带关系,所以他心胸坦荡,得之失之,不喜不忧。”
孔子在出仕问题上一向积极主动,但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令人丧气,所以他感慨地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③]这话虽然说得很硬气,其中却透露出些许寂寥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