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反对用田赋》(2019年11月4日)

(2019-11-04 15:59:32)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鲁国政卿季康子当政时期,对外频繁用兵,军费开支巨大,加之连年遭遇虫灾(“螽”),国家财用严重不足,因此季康子打算通过赋税制度改革来解决财政困难,具体方案是“用田赋” [],即提高田赋的征收比例,改什一而税(彻)为什二而税(二) []

鲁国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多次税制改革,老百姓的税赋负担已经很重了,如果再要提高征税比例,很有可能激起民众的反抗,引发内乱,所以季康子不得不慎重行事,他专门委派孔门弟子冉有去拜访孔子,名义上是征求他对此事的意见,实际上是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因为孔子此时虽然无职无权,但是在国民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冉有向孔子汇报了季康子的“用田赋”方案后,孔子不愿意明确表态,他说:“我不懂什么‘用田赋’。”

冉有连续问了三次,孔子干脆沉默不语,冉有最后故意用言语刺激孔子:“您身为‘国老’,当政者尊重您,希望您能帮着出主意,您却一言不发,不置可否,这不是让弟子为难吗?”

毋庸置疑,孔子是反对季康子“用田赋”的,但是他为什么不明确表达反对意见呢?因为当时礼制规定:贵族之间对话相互都要留有情面,如有不同意见,尤其涉及违礼行为,一般都不当面表达,而是推说“不知”,或者事后通过其他人私下转达,比如鲁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请教有关孝的问题,孔子当时含混地答以“无违”二字,事后又主动向弟子樊迟做出具体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孟懿子知晓自己违礼。同样,对于季康子的“用田赋”问题,孔子也不便公开发表反对意见,因为“用田赋”违反了先王之制,所以他只能通过私下交流(非正式)的方式来表达反对意见。

孔子私下里对冉有说:“冉求,你靠近我来听我说,你没有听说过吗?先王制定土地制度,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肥瘠来确定等级,根据劳力的多少来确定耕田数量和赋税等级,根据距离远近来平衡税赋征收比例;征收赋税要根据居民的财产收入,分派劳役也要按照劳动力的承受能力;对于鳏寡孤独者,国家有战事时可以适当征收赋税,无战事时则应免征;在需要加征额外赋税时,一井之田出六百四十斛小米、一百六十斗饲料、十六斗大米,这是上限,征收赋税不能超过这个数。当政者施政要严格遵从先王礼制,努力贯彻执行施与从厚、处事从中、敛赋从薄的原则。如果季康子想循礼而行,周公之典已有明确规定,无需问我;如果季康子想违背法度,额外加征赋税,那么我就更无话可说了!”

冉有把孔子的反对意见转告给季康子,季康子当然不满意,因为这不是他想要得到的意见和建议。第二年,季康子不顾孔子等人的强烈反对,坚持在全国推行“用田赋”的税制改革。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恼怒,他对冉有非常失望,认为他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因此公开对弟子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反对季康子“用田赋”的主要理由是违反先王礼制,在他看来,周公之典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出任何改变,这种思想观点显然是脱离历史实际的,也是不符合现实需要的。春秋末年,各国农业已有长足发展,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当政者根据本国国情适当提高赋税征收比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况且当时鲁国面对齐、吴等国的频繁挑衅,为了避免被大国兼并,就必须加强国力和军力。由于孔子当时只是一个议政者,他只热衷于空洞的道德说教,对于许多现实问题却无法理解,甚至盲目反对,这也是他落伍的原因。

 

   (《左传·哀公十一年》《国语·鲁语下》《孔子家语·正论解》)



[] 《左传·鲁哀公十二年》。

[]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论语·为政》。

[] 《论语·先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