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显赫身世》(2019年10月30日)
(2019-10-30 16:10:36)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孔子虽然崇拜周朝的历史文化,但是他并不是周人,而是殷人,而且他的种族归属感很强,临终前他曾向子贡交代后事,要求按照殷人的习俗办理丧事——“殡于两楹之间” [①]。
孔子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的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帝辛(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庶兄,商朝王室成员,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为子爵,故称微子 [②]。武王克殷后,微子启肉袒面缚,臣服于周,后来周成王封其于宋,建立宋国,奉其先祀,以续殷后。微子启接受周朝分封,由殷商王室成员(王)转为周朝封国诸侯(公),身份和地位都降了一等。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殷商王室是子姓,微子启受封于宋后,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种姓 [③],孔子是殷商王室的后裔,所以他应该姓子,而非姓孔。
微子启为宋国开国之君,经微仲、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宋湣公。宋湣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孔氏一族出自弗父何。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炀公熙,因而引发内乱,鲋祀弑杀炀公熙,夺回君位,开始他想让兄长弗父何继位为君,但是弗父何坚辞不受,因为如果他继位为君,就必须治鲋祀弑君之罪,兄弟相残,亲情化为仇恨,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拥立其弟鲋祀为君,是为宋历公,他自己则仍为国卿,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历公” [④]。经历了这次变故之后,弗父何一支由诸侯(公)转为大臣(卿),身份和地位又降了一等,然而他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却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孔子后来被人称为“圣人之后” [⑤],与此大有关系。
弗父何之后,经宋父周、世子胜、三传至正考父(正考甫),世代均为宋国政卿。正考父在宋国历史上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历辅戴、武、宣三代国君,一生勤勉敬业,克己奉公,每次受命为顾命大臣就愈加谦卑、恭敬,他曾作鼎铭时刻提醒自己:“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⑥]正考父对宋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为人依然保持谦卑恭敬的姿态,说明他在道德修养方面已经达到至高境界,这种品德必将恩泽后人。鲁大夫孟僖子曾引用臧武仲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他认为这个达人就是孔子,于是就让两个儿子师从孔子学礼 [⑦]。
正考父死后,其子孔父嘉继承卿位,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此时宋国政坛纷争不断,公族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最终发生华督之乱。华督(华父督)是宋戴公之孙,时任宋太宰,他与孔父嘉同为正卿。根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孔父嘉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有一天,华父督在路上遇见孔父嘉的妻子,立即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了很久,不禁赞叹道:“美而艳!”华父督回到家中后,脑子里面全是孔父嘉妻子的倩影,于是他就萌生了谋杀孔父嘉的念头,他先让人在国中散布流言:“殇公在位十年间,宋国与郑国打了十一场仗,弄得国力凋敝,民不聊生,这些都是大司马孔父嘉好战造成的,所以我将诛杀孔父嘉,让宋国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第二年,华父督借由发兵攻打孔氏,诛杀孔父嘉,最终如愿以偿地娶到了他的艳妻。宋殇公得知孔父嘉被杀后极为震怒,要问罪华父督,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弑杀殇公,另立穆公之子冯为君,从此国家军政大权就完全由华父督掌控。孔氏一族在这场内乱中元气大伤,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
孔父嘉是孔子六世祖,孔氏一族也由他开始从种姓(子姓)中分离出来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构成主要有种族、氏族、家族、家庭几个层级,通常一个大的种族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分化出若干小的氏族,家族对于氏族或家庭对于家族也是如此。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氏族和家族是相对稳定的,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也比较大。从种族分化为氏族至少需要经历五世(五服),因为五服以外,血缘关系就疏远了,如果能获得种族首领(国君)的赐族恩典,氏族就可以在种姓之外单独立氏了,即所谓“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⑧]。孔子先祖从弗父何至孔父嘉共经历了五世,族人不断繁衍,氏族规模也逐渐扩大,于是族人便以孔父嘉的字为姓氏,这就是孔氏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孔父”二字是孔父嘉生前获得的赐号,氏族后人以此为荣,便以孔为氏了。
孔父嘉之后,经木金父、睪夷而传至孔防叔,几代人虽然仍保留了世袭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在经济上也享有一定的特权,但是却一直生活在华氏强权的阴影之中,生存环境恶劣。孔防叔时期,孔氏可能遇到了什么难以应付的重大变故,于是举族迁徙到鲁国避难,从此便家道中落,沦为普通士人。
孔子身世显赫,拥有王公卿相的贵族血统,所以孔子的贵族意识很强,时常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左右他的思想和行为,这既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关键因素,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