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堕三都》(2019年9月27日)
(2019-09-27 10:34:03)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堕三都是鲁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孔子是这起事件的主要发起者和主导者,具体时间在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堕,毁也;三都,鲁国“三桓”之家的采邑(食邑或私邑),即季孙氏之费邑、叔孙氏之郈邑和孟孙氏之成邑。
采邑是“三桓”之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主家通常会挑选精明强干的人来担任邑宰,帮助他们管理日常事务,比如季桓子当年就曾想聘用德才兼备的闵子骞担任费邑宰,不过被他拒绝了 []。这些邑宰们手握重权,人脉通天,时间长了,难免心生歹念,图谋不轨,他们坐拥城邑,私藏兵器,扩建城墙,与社会上各种人勾结在一起,对主家构成严重威胁,例如季孙氏的费邑宰南蒯就曾发动叛乱,季平子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将叛乱平息 [],再如叔孙氏的郈邑马正侯犯刺杀郈邑宰公若藐,居郈叛乱,叔孙武叔先后两次发兵围攻郈邑,才将侯犯驱逐出境 []。
面对三都邑宰坐拥城邑、日益强势的严峻形势,鲁国当政者们都深感忧虑,然而却无计可施,因为三都是“三桓”之家的私邑,鲁定公不便出面干预,而“三桓”之家各有各的盘算,意见难以统一。此时孔子挺身而出,他向鲁定公提出建议:“卿大夫之家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邑城墙也不能超过一百雉,这是周朝礼制明确规定的。现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私邑城墙都超过百雉的规模,因此应按照礼制拆毁。”百雉之城到底是什么样的规模?《春秋公羊传》中做出具体解说:“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古制八尺为一板,百雉为两万尺,周长约为十一里三十二步二尺,这是公侯之制。
孔子提出堕三都的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鲁国刚刚经历了阳虎之乱,“陪臣执国命”的严重后果让当政者们意识到维护传统礼制秩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他们在打击家臣扩张势力方面比较容易形成共识。此外,孔子当时深得鲁定公的信任,一年之中,一再擢升,官至大司寇,位列六卿。执政国卿季桓子对孔子也是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
堕三都计划得到了鲁定公的认可,并由季桓子和孔子共同组织实施,孔门弟子子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他是季氏宰,棘手的事情都由他打头阵,他为此得罪了不少人,若干年后还有人在季孙氏面前说他坏话 []。
堕三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开始还比较顺利,叔孙氏根据礼制规范,主动将郈邑城墙拆毁。季孙氏在拆毁费邑城墙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邑宰公山不狃早有反叛之心,四处拉拢人才,他曾向孔子发出邀请,孔子也动了心,后因子路等人反对而作罢 []。叔孙氏庶子叔孙辄因在氏族中得不到重用,就与公山不狃勾结在一起,他们煽动费邑民众发动暴乱,攻打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和“三桓”宗主等人被迫躲进季孙氏府中,登上武子之台 []。费人将武子之台团团围住,不断发起猛烈攻击,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费人射出的箭镞就落在鲁定公身旁。此时孔子临危不乱,他指挥鲁大夫申句须、乐颀率领甲兵发起反击,冲下武子之台,打败费人,公山不狃和叔孙辄逃亡齐国,费邑城墙才得以拆毁。
堕三都计划之所以在郈邑和费邑能够得以实施,是因为季孙氏和叔孙氏两家宗主态度坚决,积极配合。孟孙氏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其宗主孟懿子本人对堕三都计划就有抵触情绪,成邑宰公敛处父对主家又是忠心耿耿,并无二心,因此从氏族内部来说,确实没有堕都拆城之必要。此外,成邑位于鲁国北境,这是抵御齐国入侵的一个重要关口,具有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因此公敛处父对孟懿子说:“如果拆毁成邑城墙,齐国自北入侵就少了一道屏障,这对鲁国是极为不利的。而且成邑是孟孙氏重要的经济来源和军事保障,没有成邑就没有孟孙氏,因此不能让孔子等人堕都毁墙。主公您到时候就装着什么都不知道,让我来与他们周旋。”当年十二月,孔子派人到成邑去拆毁城墙,公敛处父固守城邑,官兵围攻数月,无奈成邑城高墙厚,久攻不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堕三都计划虽然只执行了三分之二,但是却有力地打击了那些潜在的分裂叛乱势力,贵族大夫的权力得到加强,鲁国国君的地位得到巩固。从长远来看,堕三都所取得的成功只是暂时,因为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当新型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确立之后,新兴势力取代没落贵族就是历史必然了。
(《春秋左氏传·定公十二年》《春秋公羊传·定公十二年》《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相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