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楚弓楚得》(2019年7月10日)
(2019-07-10 11:18:20)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古人喜欢穿凿附会,借题发挥,他们又把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牵扯到这件事情中来: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共王的格局还不够大,道德修养仍需提高,他说:“楚共王为什么要说‘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呢?为什么不说‘人遗弓,人得之’呢?”孔子把楚共王话里的“楚”字去掉,因为“楚”只是一个国家的概念,楚共王反复强调“楚人”,说明他道德修养的境界还不够高,充其量只能恩泽一国。而“人”则是一个天下的概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心怀天下,博施万民。
听到孔子的议论后,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老子也不以为然,他认为孔子的格局也不够大,思考问题仍然停留在人事范围,因此思维处处受到限制,他说:“仲尼只去掉了一个‘楚’字,我觉得还可以去掉一个‘人’,这样就彻底了!”老子把“人”字去掉,就把遗弓问题上升到哲学范畴了,弓失于天地之间,得于天地之间,如果以天地万物为主体,那么就不存在得与失的问题了,所以后来庄子说:“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失),是恒物之大情也。”[]意思就是,存天下于天下,何患得失?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人物,他们重自然而轻人事,对于儒家学派重人事而知天命的思想倾向当然不屑!
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著名命题,他在与后儒子高的论战中[],为了论证其思想观点,再次引用了孔子言论:“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公孙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悖也。”[]此时遗弓之事已经演变成逻辑问题。
同一件事情,各家各派,各说各话,孔子夹在中间几头受气,后人读书也只能一笑了之。
(《吕氏春秋·孟春季·贵公》、《说苑·至公》、《孔子家语·好生》《孔丛子·公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