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楚弓楚得》(2019年7月10日)

(2019-07-10 11:18:20)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楚弓楚得是一句成语,“楚弓”是指一张名为繁弱的良弓[],为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共王所有。有一次,楚共王在云梦之囿狩猎,用繁弱之弓和忘归之箭射杀蛟兕猛兽,返回时却将繁弱之弓遗失在山林之中,身边的武士要回去寻找,楚共王说:“止,楚人(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意思就是,繁弱之弓遗失在楚国境内,日后必定为楚人所得,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就无所谓得与失。楚共王是一国之君,他不受一己之私所囿,以国家论得失,这种格局和气度是令人敬佩的。

古人喜欢穿凿附会,借题发挥,他们又把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牵扯到这件事情中来: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共王的格局还不够大,道德修养仍需提高,他说:“楚共王为什么要说‘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呢?为什么不说‘人遗弓,人得之’呢?”孔子把楚共王话里的“楚”字去掉,因为“楚”只是一个国家的概念,楚共王反复强调“楚人”,说明他道德修养的境界还不够高,充其量只能恩泽一国。而“人”则是一个天下的概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心怀天下,博施万民。

听到孔子的议论后,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老子也不以为然,他认为孔子的格局也不够大,思考问题仍然停留在人事范围,因此思维处处受到限制,他说:“仲尼只去掉了一个‘楚’字,我觉得还可以去掉一个‘人’,这样就彻底了!”老子把“人”字去掉,就把遗弓问题上升到哲学范畴了,弓失于天地之间,得于天地之间,如果以天地万物为主体,那么就不存在得与失的问题了,所以后来庄子说:“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失),是恒物之大情也。”[]意思就是,存天下于天下,何患得失?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人物,他们重自然而轻人事,对于儒家学派重人事而知天命的思想倾向当然不屑!

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著名命题,他在与后儒子高的论战中[],为了论证其思想观点,再次引用了孔子言论:“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公孙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悖也。”[]此时遗弓之事已经演变成逻辑问题。

同一件事情,各家各派,各说各话,孔子夹在中间几头受气,后人读书也只能一笑了之。

 

(《吕氏春秋·孟春季·贵公》、《说苑·至公》、《孔子家语·好生》《孔丛子·公孙龙》)



[] 《荀子·性恶》:“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又:《孔子家语·好生》中作“乌嗥之弓”。

[] 《庄子·大宗师》。

[] 子高,名穿,孔箕之子,孔伋之玄孙。

[] 《孔丛子·公孙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