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孔子遭程子于郯之间》(2019年7月9日)
(2019-07-09 10:53:31)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日志 |
“郯”是古郯国(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西南),位于山东与江淮之间,东临大海,西南与鲁、徐等国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郯国是少昊后裔的受封之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相传历代郯子(部族首领)知识渊博,熟知古礼,《左传·昭公十七年》曾载“郯子来朝”之事,鲁大夫叔孙昭子向郯子请教上古少昊氏以鸟名官的历史掌故,郯子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令人赞叹不已。孔子闻知此事后主动登门拜访郯子,虚心向他求教上古礼制,获益匪浅,他后来对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此后,孔子对古郯国的人文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往来于鲁、郯之间,与古郯国不少名流贤士也多有交往。
程子是古郯国有名的贤士 [①] ,孔子对他十分敬仰,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与他谋面。有一次,孔子在前往古郯国的途中与他偶遇,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过了一会儿,孔子回过头来对子路说:“你到车里去拿一束帛来送给程先生。”这里需要稍作说明,古代士人相见,必须要敬奉见面礼(冬用雉,夏用腒),即所谓“行执挚相见之礼”,只有对方收下了见面礼,彼此才算正式成为朋友,所以孔子出游时车中始终载有临时需要的见面礼,古《传》记载:“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挚)。” [②] 孔子此时让子路到车中去取一束帛来送给程子,说明他真心诚意地希望与程子正式结交为朋友。
子路并没有理解孔子的意思,而且他对于两人初次见面就聊得没完没了的相处方式也颇为不满,于是就假装没听见,立在旁边,一动不动。
孔子此时与程子谈兴正浓,并没有注意到子路的反应。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对子路说:“你到车里去拿一束帛来送给程先生。”
子路满脸不高兴,没好气地说:“我曾听先生您说过,士人不经过中间人介绍就不得相见,女子不经过媒人介绍就不得出嫁,这些都是基本的社交礼仪,修德君子必须遵守。”子路所说的社交礼仪规范在当时的人际交往中确实普遍讲究,《仪礼·士相见礼》中就做出明确规定,士人之间初次拜见必须说明“某子以命命某见”,否则就是失礼,主人完全有理由拒不相见,孔子就曾以此为由拒绝与阳货、孺悲等人相见 [③] 。
孔子一时说服不了子路,只好引用《诗》中的诗句来表达他邂逅程子的喜悦心情:“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几句诗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孔子把程子比作难得一见的美人,与他在此偶遇,完全是机缘巧合,因此不必过于拘泥,他对子路说:“这位程先生是闻名天下的贤士,我能与他在此邂逅相遇,实属有幸!我想用束帛作为见面礼,和他结交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各自南北东西,我们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了!你赶快到车上去取一束帛来送给程先生吧!”
后人在整理记录此事时引用了子夏的两句话作为断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④] 意思就是,人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不能逾越界限,在无关紧要的小节问题上则可稍作变通。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那种刻板固执、不知权变的人。
(《韩诗外传》卷二第十六章、《说苑·尊贤》、《孔子家语·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