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四恶》(2017年19月12日)

(2017-10-12 15:44:01)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阳货》:“子贡曰:‘君子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求仁修德,就必须爱憎分明,有所好恶,所以当子贡向孔子提出“君子有恶”问题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有恶。”接着他具体列举出四种可恶之人,分别是不知(智)、不忠、不礼、不义之人。

第一种可恶之人是“称人之恶者”,这里的“恶”与“善”、“美”等观念相对,是指别人身上存在的不善或不美。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称人之恶”和“成人之恶”意思相同,就是喜欢揭别人短处,不能隐恶扬善。关于这一句话,今人如李泽厚、李零等均译为“说别人坏话”,这种解读似乎没有把原义表达清楚,因为“说别人坏话”可能是话坏人不坏,有恶意中伤之嫌;而“揭别人短处”则必然是人短话不短,属于说话时机和场合不当。孔子认为,“称人之恶”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这样做不仅损人不利己,而且会激起别人的怨恨。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修慝”(消除怨恨)问题时,他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意思就是,多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这样就可以消除怨恨了。他又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舜之所以成为“大知”,就是他因为能隐恶扬善,成人之美。而“称人之恶者”则不能隐恶而扬善,故为不知(智)。说话虽不必口吐莲花,但至少要口中积德。朱熹《论语集注》在解读这句话时说:“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沿用了这种说法,把“称人之恶”归为不仁,似不及归为不知更加符合孔子本意,而且与下文也能形成呼应。

第二种可恶之人是“居下(流)而讪上者”,“流”为衍字,“讪”是诽谤、诋毁,皇侃《论语义疏》:“讪,犹毁谤也。”《荀子·大略》:“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孔子认为,君上臣下,为人臣者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忠”。“居下而讪上者”事君而不思尽忠尽责,反而诋毁君上,这是不忠的表现。

第三种可恶之人是“勇而无礼者”,即逞勇犯礼,因小失大。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礼”是规范人们言行的最高准则,“勇”虽然也是儒家倡导的君子之德,但是必须接受礼制的约束和规范,否则就会失去控制而走向反面。

第四种可恶之人是“果敢而窒者”,“窒”是闭塞不通,这里引申为思想僵化,不通事理。“果敢而窒者”不能循义而行,做事率性而为,不顾义理,虽然言信行果,但是却未必得当适宜,因此属于不义之人。

子贡接着也列举出他所憎恶的三种人,在内容上与孔子所列举的“四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换了一种表述方式。

第一种可恶之人是“徼以为知者”,“徼”在何晏《论语集解》等古本中作“”,孔安国注曰:“撽,抄也。抄人之意以为己有之。”可见,这种人剽窃他人成果,哗众取宠,却自以为聪明,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其实是不知(智)的表现。这里的“徼以为知者”与孔子所说的“称人之恶者”相对应。

第二种可恶之人是“不孙以为勇者”,“孙”同逊,为谦卑、恭逊之义。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可见“不孙”是一种有恃无恐、傲慢无礼的行为和态度,与君子修德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人态度傲慢,行为出格,有违礼制,却自以为勇敢,这是典型的无礼表现。这里的“不孙以为勇者”与孔子所说的“勇而无礼者”相对应。

第三种可恶之人是“讦以为直者”,“讦”是当众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皇侃《论语义疏》引苞氏注曰:“讦,谓攻发人之阴私也。”“直”是率真、直率。这种人总是不合时宜地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伤害别人,却自以为正直,这是典型的不义表现。这里的“讦以为直者”和孔子所说的“果敢而窒者”相对应。

无论孔子所列举的“四恶”或子贡所列举的“三恶”,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基本道德观念,不同程度地危害了社会公共秩序,因此令人憎恶。



[] 《论语·里仁》。

[] 《论语·颜渊》。

[] 《论语·颜渊》。

[] 《礼记·中庸》。

[] 《论语·泰伯》。

[] 《论语·述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