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三恶》(2017年10月12日)
(2017-10-12 13:59:29)
标签:
孔子历史文化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有“乐”就有“恶”,“恶”是憎恶、讨厌。孔子有“三恶”、“四恶”,“三恶”是指三种破坏礼制正统的社会乱象。
第一种乱象是“紫之夺朱”。“朱”是正色,“紫”是偏色,二者颜色比较接近。按照礼制规定,官服必须用正色,所以《乡党篇》中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由于紫色看起来比大红更加鲜艳,所以当时有许多王公贵族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上朝,这种用偏色来取代正色的做法有违礼制,所以孔子表示反对。
第二种乱象是“郑声之乱雅乐”。“雅乐”是正音,代表了周朝正统的审美标准;“郑声”则是流行于郑国一带的民间乐曲,孔子不止一次地批评“郑声淫”,要求“放郑声”[①],“淫”就是思想内容不健康,艺术形式不完美。然而流传于民间的靡靡之音却比回荡在庙堂的煌煌之声更具活力,也更深入人心。因此正音被邪音扰乱,民心也被淫声麻痹,孔子对此表示憎恶。
第三种乱象是“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和“巧言”、“口给”的意思基本相同,即能言善辩,夸夸其谈。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②] 又说:“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③]“覆邦”是颠覆国家政权。孔子认为,爱耍嘴皮子的人大多是寡德之人,亦称“佞人”,这些人标新立异,离经叛道,混淆是非,蛊惑人心,如果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所以孔子对他们深恶痛绝,多次提出“佞人殆”,“远佞人”[④]。
春秋末年,礼乐制度崩坏,各种社会乱象层出不穷,孔子从中列举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恶”,是因为这些乱象似是而非,以假乱真,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对礼制正统产生危害。其实在《论语》中,此类乱象还有很多,孔子站在礼学正统的立场上,分别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⑤]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⑥]
乡愿,德之贼也。[⑦]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⑧]
佞似仁、苗似秀、秀似实、乡愿似有德、徼似知、不孙似勇、讦似直等等,这些都是容易造成人们思想混乱的假象,孔子提醒人们一定要辨明真伪善恶,不要受到蒙骗而迷失方向,他明确指出:“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愿),恐其乱德也。”[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