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明》(2017年10月14日)

(2017-10-14 16:45:55)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颜渊》:“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明”是明白、明察、圣明,这是上古时期比较流行的一个政治概念,在《尚书》中经常出现:“惟明克允”[],“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方施象刑惟明”[]。这些“明”主要是指帝王贤明,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子张喜欢研究历史,他曾专门向孔子请教过“十世可知也”[]之类的问题,本章又提出了“明”的问题。

其实“明”并不是儒家的思想观念,在《论语》中,除本章“子张问明”之外,只有《季氏篇》的“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视思明”,不过这也是炒《尚书·洪范》中“视曰明”的冷饭。所以孔子在作答时引用了《遗周书·谥法解》中的“谮诉不行曰明”来进行解释。

“浸润之谮”,“谮”是谗言诽谤,“浸润”是一点一点地浸渍渗透。皇侃《论语义疏》引郑玄注曰:“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以渐成人之祸也。”朱熹《论语集注》:“浸润,如水之浸灌滋润,渐渍而不骤也。谮,毁人之行也。”可见,“浸润之谮”就是进谮者通过难以察觉的渐进方式来让听者相信谗言,最终达到谤人毁人的目的。“肤受之愬”,“愬”在《汉书》《后汉书》等古籍引文中亦作“诉”,一说义同“谮”,一说义同“诉”,为被谮者诉怨之义;“肤受”是切肤之感受。这句话有两种解说:一说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代表:“拙相诉(谮)者亦易觉也,若巧相诉害者,亦日日积渍稍进,如人皮肤之受尘垢,当时不觉,久久方睹不净。”意思就是,巧妙的谗言就像落在人皮肤上的细微灰层一样,开始不易察觉,因此并不在意,可是时间久了,就会突然发现皮肤上落满了污垢。这与“浸润之谮”意思相同,主语都是进谗者。另一说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代表:“毁人者渐渍而不骤,则听者不觉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则听者不及致详,而发之暴矣。”意思就是,进谗者采取日积月累的渐进方式,慢慢让听者听信了谗言,而被谗者则因为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急于澄清冤情,因此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结果反而无法取得听者的信任。这与“浸润之谮”意思不同,主语是被谄者。上述两种解说各有所长,相比较而言,前一种解说简单明了,词义通达,人物关系也不太复杂,因此这里取前一种解说。概括地说,“浸润之谮”和“肤受之愬”都是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不行”是指再高明的谗言在明察秋毫的听者面前都会被识破,根本行不通。孔子认为,如果能敏锐地察觉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的微妙之处,并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明”了。他觉得这样的评价似乎不能说明问题,于是又补充道:“可谓远也已矣。”“远”是德行高远、莫人能及的意思。



[] 《尚书·舜典》。

[] 《尚书·皋陶谟》。

[] 《尚书·益稷》。

[] 《论语·为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