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三省》(2017年10月9日)
(2017-10-09 15:11:39)
标签:
孔子历史文化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说几句题外话。
在古代汉语中,“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在事物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人关于“三”的观念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三”字在《论语》中共出现50多次,并与其他词汇组合成为一些意义特殊的概念,如“三省”、“三乐”、“三友”、“三戒”、“三疾”、“三畏”、“三愆”、“三变”、“三让”、“三仕三已”、“三思而后行”等等。其实这里的“三”大多是概数,为时常、多次的意思,因此研读《论语》时不必过于拘泥,比如令尹子文“三仕三已”,如果把这两个“三”一一落实下来,恐怕就要坠入“掉书袋”的泥淖。
后人在解读孔子言论时逐渐约定俗成,常常用“三”的形式来表达某一种特定的含义,因此在评析《论语》言论时有必要沿用这种表述习惯,把部分与“三”相关的言论从各种概念中抽离出来,单独形成一组文章,逐一进行评析。本文为第一篇。
本章位于《论语》首篇《学而篇》前六章的第四章。为什么要刻意强调“前六章”?因为按照篇章学的观点,首篇前六章具有开宗明义的意义,也就是说,前六章是《论语》全书的逻辑起点,儒家思想都是由此铺陈开来的,比如第一章的为学之道,第二、六章的孝悌之道,第三章的求仁之道,第五章的为政之道等等。本章的意义在于重点提出了儒家的修身之道,而加强内省则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虽然“吾日三省”是有曾子提出的,但是却体现了孔子关于加强自我反省的修身要求。
“省”是内省、反省,也就是“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意思,“三省”,既可以解读为修身次数(“三”为多次),也可以解读为修身内容(“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内省是修身的形式,内容才是修身的关键。关于内省的内容,第一项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反问自己是最常见的反省方式。这里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在位者,“谋”也不是简单的替人谋事,而是为君(上)谋政。孔子反复强调“臣事君以忠”[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②]。既然出仕为官,就必须对上尽忠尽责,要时常反思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如果发现错误就及时纠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赢得大人的信任和他人的尊重。第二项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言而有信”是交友之道基本内容。为什么这里要把“与朋友交”作为加强反省的一个重要内容呢?这说明当时社交范围不断扩大,朋友一伦已经逐渐取代了血缘关系,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但是在与朋友交往中,道德约束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发生失信情况,答应别人的事情,有时因为人多事杂而不能兑现承诺,乃至于造成贻误。所以“与朋友交”就必须时常反省自己,认真捋一捋,是否向别人承诺了什么事情?是否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只有勤加反省,信守承诺,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也能不断完善自己。第三项是“传不习乎”,“传”是传授、教授,这里动词用如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习”与首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形成呼应,为温习、复习之义。受业于师,就应对老师每天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反复温习或演练,真正做到领会精神,熟练掌握。
孔子是一个内省精神很强的人,相关言论有很多,要求也很高: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④]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⑤]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⑥]
“见其过而内自讼”,就是发现自己犯错而进行自我谴责;“内省不疚”就是问心无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加强自我反省,如果发现问题,首先检讨自己,而不归咎于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以及“三省”等等,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反省精神,也是他们解决现实世界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则。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具有明显的内倾倾向,即注重人们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受。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时,首先要求人们从内心出发,追求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和谐一致的境界;当人们的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发生不和谐时,他们则要求人们先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查找原因,如果人人都能够加强内省,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外部世界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由内(心)而外、推己及人的思维特征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处世智慧和思想境界,这也是儒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