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水斋主卞朝宁
曲水斋主卞朝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77
  • 关注人气:6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言与行》(2017年9月2日)

(2017-09-02 16:24:44)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言与行,最能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春秋时期的鲁国前贤臧文仲曾经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立功”者善行事,此为“行”;“立言”者善言辞,此为“言”。如能“三立”,可谓“不朽”。可见时人对“言”与“行”的重视程度。

儒家重修行,因此孔子关于言与行的言论很多。根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在《论语》中,“言”字共出现126次,多用作动词,即发表言论,用作名词时为言语、言论等义,有时也可以用“一言”来代指一句话;“行”字共出现72次,词义比较复杂,用作动词时多为走、为、做等义,用作名词时主要是各种行为、作为、举动等义(有时也包含“言”),在特定的语境中,“行”又有德行、品行、修行等抽象意义。在孔子言论中,“言”与“行”经常连用,泛指人们的言行举止或品德修行。

孔门以文、行、忠、信为“四教”,其中“行”是“立德”,“忠”是“立功(行事)”,“信”则是“立言”,这些内容都与“言”、“行”有关。孔子以此为教,要求弟子从一言一行做起,践行礼制,谨言慎行,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对“言”与“行”的总体要求是必须符合礼制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的“视听言动”代表了人们所有的言行举止。有子也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也。”[] 这里的“和”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与礼的规范要求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由于儒者的职业习惯,孔子的礼制观念非常强,他本人就是一个严格遵从礼制的典范。《乡党篇》以记录孔子言行容色为主,从宗庙朝廷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极其繁缛,然而他一言一行一颦一蹙无不中规中矩,符合礼仪。此录篇首三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前两节是记述的是孔子之“言”。“乡党”是宗族聚居之所,“恂恂如”是谦卑恭顺的样子。有些人在外面发达了,衣锦还乡时趾高气昂,傲慢无礼。然而孔子回到乡党,在同宗父兄长辈面前,举止恭顺有礼,说话唯唯诺诺,从来不与人争辩,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宗庙朝廷”是国家祭祀先祖和商议政事的场所,“便便言”是说话条理清晰。《尔雅·释训》:“诸诸,便便,辩也。”到了正式场合,孔子为了国家社稷大计畅所欲言,富有条理,但是他每一句话都很谨慎。在朝廷上,他与大夫说话,如果对方身份(下大夫)与自己相等,就表现得轻松自如,“侃侃如”是和乐融洽;如果对方身份(上大夫)比自己高贵,就表现得诚实恭敬,“闇闇如”是中正恭敬;在国君面前,他表现得严肃认真,“踧踖”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由于说话的场合、对象、内容不同,礼制规范也相应不同,所以孔子与人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也有所不同,他完全按照礼制规范,一丝不苟。

后一节记述的是孔子之“行”。“摈”同傧,接引客人。“色勃如”是表情矜持庄重,“足躩如”是步履沉稳,“襜如”是衣冠整洁,《说苑·杂言》:“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可见“襜襜”就是盛装。“翼如”是动作舒展。国君安排孔子迎送宾客,他容色持重,步履沉稳,衣冠整洁,左右作揖礼拜,动作中规中矩。等到送走宾客后,他一定要回来向国君禀报。孔子对于礼仪细节近似于苛刻的执着追求,主要来自于他内心对周朝传统礼制的崇敬和向往,所以他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严格遵从礼制规范,在“言”与“行”的许多细节方面也尽量做到周到细致。《乡党篇》中亦有记载:

 

食不语,寝不言。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这些礼仪规范十分琐碎繁复,但是只有严格遵从言行规范,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所以孔子时时处处依礼而行,绝不马虎。同样,他对那些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弟子也格外赏识,子游在当武城宰时,手下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小吏,他为人正派,遵从礼制,“行不由径”,意思就是,他走路只走正道,从来不抄小路走捷径。后来子游把他推荐给孔子,尽管他为人愚钝,但是孔子还是将其收归门下[]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贵族大夫肆意僭越礼制,“季氏旅于泰山”、“三家者以《雍》彻”以及“八佾舞于庭”等违礼行为屡屡发生,孔子对此深恶痛绝,提出尖锐批评。然而旧的礼制时代大势已去,人们的“言”与“行”已经不再接受礼制节制,这是孔子无法容忍的事情!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关于“言”与“行”的言论,大多与君子之道有关。“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基本要求。

“讷于言”,“讷”是不善表达,语言迟钝,与“巧言”相对。不过孔子这里所说的“讷于言”并不是生理性的表达障碍,而是一种道德自我约束,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又说:“巧言令色,鲜于仁!”[] 可见“言”与“仁”直接相关。孔子认为,夸夸其谈不利于培养“仁”的道德品质,寡言少语则更接近于“仁”的精神。弟子闵子骞平时沉默寡言,然而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一语中的,所以孔子称赞他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弟子宰我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他曾就“三年之丧”等问题与孔子展开激辩,孔子后来对人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由此而改变了对宰我的看法。显然,言行一致是孔子判断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敏于行”,“敏”是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仁”至少包括“恭,宽,信,敏,惠”五种品质,他又进一步解释道:“敏则有功。”[]“有功”是相对于“政事”而言的,所以他又说:“敏于事而慎于言。”[11] 可见这里的“行”专指处理政务。孔子认为,办事果敢、利索,不拖泥带水,这是“行”的基本要求。在孔门弟子中,冉有、子路都有这种雷厉风行的特质,“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12],所以他们两人先后出仕为官,政绩不俗,均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中的“政事”优等。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呢?孔子的基本要求是先行而后言或只行而不言: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3]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5]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6]

 

在“言”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强调“先行其言”和“言之不出”,这种务实态度表现了儒家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慎言慎行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也是君子修德的基本要求。古人对慎言慎行极为重视,时刻警醒自己。据《说苑·敬慎》记载,孔子到周朝观于太庙,见门前石阶旁边立了一个铜人,铜人背后铭文写道:“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诗经·小雅·巷伯》:“慎而言也,谓尔不信。”《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可见言行不慎,不仅会失信于人,而且会自绝于天地鬼神。

孔子强调慎言慎行,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孔门弟子中有许多人都和子张一样,学习儒学的目的是求“干禄”,他们一旦学成出仕,受到重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危和人民福祉,即所谓“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17],所以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18] 对于干禄者本人来说,慎言慎行至少可以保证“言寡尤,行寡悔”,这样就能保住饭碗,获得俸禄。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在政治生态恶劣的环境中,慎言慎行可以免于刑戮,保全性命。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19]“危”的本义是人站在崖顶,担心坠落,《说文解字》:“危,在高而惧也。”可见“危”比“慎”的程度更深,已经到了极度惶恐的地步。在孔门弟子中,曾子为人最谨慎,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不能有任何缺损,否则就是不孝。有一次,他大病初愈后对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20] 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战战兢兢”的状态下度过的!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依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司马迁把本章言论定在孔子困于陈、蔡期间:“(子张)他日从在陈蔡间,困,问行。”[21] 随后孔子便有“言忠信,行笃敬”云云。据此,子张“问行”应为探问下一步行程的意思。不过这种说法值得推敲,因为从文意来看,这里的“行”显然不是行程之义,况且孔子困于陈、蔡之际,已经断粮数日,陷于绝境,“从者病,莫能兴”[22],众弟子心灰意冷,无精打采,子路等人更是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在这种令人沮丧的困境中,谁还有心思讨论忠信仁义问题呢?所以本章言论应该在孔子返鲁之后,子张问行与修身有关,而与求生无关。

《论语》中的有许多“行”字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词义,比如《先进篇》的“问斯行诸”,提问者是子路和冉有,他们二人都热衷于政事,因此这个“行”应理解为出仕从政,《述而篇》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亦同此义。再比如《雍也篇》的“居敬而行简”,结合下文“以临其民”来理解,这个“行”应该理解为行政、治理等义。本章子张所问之“行”,朱熹《论语集注》中训为“达”,钱穆先生亦取此说。在《颜渊篇》中,子张问孔子道:“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答道:“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他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 可见“达”既有道德义,又有行为义,而且“达”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这与本章的行于蛮貊和州里是一致的。因此这里的“行”可以理解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德行或行止。孔门“四教”中有“行”,“四科十哲”中有“德行”,均同此义。

对于“子张问行”,孔子从“言”与“行”两方面提出要求:“言忠信,行笃敬。”“忠信”和“笃敬”是古人修身的重要内容,齐国贤相晏平仲也曾说:“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24] 颜渊打算西游宋国,临行前问于孔子:“何为修身?”孔子答道:“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25] 可见“忠信恭敬”是修身立德之本,能够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就可以行遍天下,否则将寸步难行。

 

 

《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本章讨论的是“贵言”问题,主要观点是君子因人而言,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当言而不言则为“失人”,不当言而言则为“失言”。那么何谓“当言”?又何谓“不当言”?《说苑·杂言》:

 

仲尼曰:“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非其人而语之,弗听也。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聚聋而鼓之。”[26]

 

可见“当言”或“不当言”关键在于听言者。对于不明事理的人或心里另有主张的人,对他说再多的道理也没有用,他就像聋子一样根本听不进去,说了白说就是“失言”。比如鲁国执政国卿季康子打算在国内推行“用田赋”改革,连续三次派人来征询孔子意见,孔子坚决不表态,因为季康子是“不可与言”者,他不可能听取自己的意见,所以没有必要和他多费口舌[27]!对于讲求事理的人,对他说的道理,他不仅能虚心听取,而且能付诸行动。对于“可与言”者,就应该坦诚相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比如弟子澹台灭明因为“状貌甚恶”,孔子对他略有嫌弃之意,不愿多与之言。后来澹台灭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为此自责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28] 孔子认为,只有知者才能辨言识人,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与人言需要分清“得其人”和“非其人”,听人言也需要辨明“有德者”和“有言者”: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29]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30]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有一个“德”字贯穿其中,前一句强调要以“德”取“言”,后一句则强调要以“德”取“人”,选拔和任用人才要唯“德”是举,不要因为有人能言善辩就加以重用,也不要因为有人身份卑贱不采纳他的意见。

孔子有关“贵言”的言论,凝聚了他的处世智慧和人生经验,对后人影响很大,荀子、孟子等人都有相关论述,徐干的《中论》中还有《贵言》一篇,他结合君子修身、行道等问题,对“贵言”进行了全面阐述。

 

 

《论语•季氏》:“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本章中的“君子”当指地位尊贵者,由于对话双方的身份和地位不对等,因此“言”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握适当的时机,否则就容易发生“三愆”,“愆”是过失、过错,这里具体指“言”的方法和时机不当。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有类似表述。

“躁”是浮躁不安,没有轮到你说话,你就抢着说话,说话的时机不对,效果自然不佳。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等对方把话说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隐”是隐匿不实,轮到你说话了,你却有所隐瞒,不据实发言,因而可能会对对方造成误导。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真实完整地表达你的意见,即使对方不同意你的意见,也不要隐瞒自己的观点。“瞽”是视而不见,说话时自顾自,完全不注意对方的反应,因此双方没有形成互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说话过程中要注意察言观色,如果对方已经表现出情绪变化,就应该及时停止。以上三种情况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关注说话的内容,却忽视了说话的形式。与人交谈,有时因为方法不对或时机不当,不仅会影响到说话的实际效果,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孔子所列举的“三愆”,不仅在与地位高贵者交谈时应该杜绝,在与身份相同者交谈时也应该避免。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本章有关“仁”的内容已在《仁(仁者)》部分另作评析。

[] 《论语·学而》。

[] 《论语·尧曰》。

[] 《论语·雍也》。

[] 《论语·子路》。

[] 《论语·学而》。

[] 《论语·先进》。

[] 《论语·公冶长》。

[] 《论语·阳货》。

[11] 《论语·学而》。

[12] 《论语·公冶长》。

[13] 《论语·为政》。

[14] 《论语·宪问》。

[15] 《论语·里仁》。

[16] 《论语·宪问》。

[17] 《论语·子路》。

[18] 《论语·子张》。

[19] 《论语·宪问》。

[20] 《论语·泰伯》。

[21]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2] 《论语·卫灵公》。

[23] 《论语·卫灵公》。

[24]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5] 《说苑·敬慎》,并见《孔子家语·贤君篇》。

[26] 并见《孔子家语·六本》。

[27] 《左传·哀公十一年》。

[28]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9] 《论语·宪问》。

[30] 《论语·卫灵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