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友(朋、朋友)》(2017年8月27日)

(2017-08-27 16:36:21)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在氏族社会中,“友”是在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之间讲求的一种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是兄友弟恭(兄爱弟敬)。周初分封时,周成王召诰康叔说:“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①] 如果发生兄不爱弟、弟不敬兄的情况,就应该立即依照周文王制定的刑法实施惩罚,绝不姑息。可见“友”是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力的。春秋初年,卫大夫石蜡也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②]“六顺”仍然以血缘关系为主。然而到了春秋末年,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氏族组织逐步瓦解,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孝”、“友”等观念不再局限于家人或族人,成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且道德约束力也大打折扣。

在《论语》中,传统道德意义的“友”只有一处,即《为政篇》中孔子引用《尚书》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来回答有人向他提出的“子奚不为政”问题,相关内容已在本书《孝(悌)》部分做出评析,其他的“友(朋)”均为朋友或交结朋友的意思,这是本文评析的重点。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本章为《论语》首篇首章,具有开宗明义的意义。孔子着重谈了三点,所有内容都归结为一个字——“乐”。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何而乐?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有朋”或“朋”的确切含义。“有朋”二字,在《齐论》和《古论》中均作“朋友”[],不过“朋”与“友”是有区别的。《周礼·地官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郑玄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贾公彦疏曰:“《学而》云:‘有朋自远方来。’是‘朋’者在学之称。此友与朋连文,则亦是在学之称。且此朋友之文,复在师儒之下。但朋䟽(疏)而多,友亲而少,故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此朋友据(俱)在学。”刘宝楠《论语正义》也引用宋氏翔凤《朴学斋札记》的观点加以佐证:“《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弟子至自远方,即‘有朋自远方来’也。‘朋’即指弟子。”综上所述,这里的“朋”应该是特指来自遥远国度的孔门弟子,这样就把全章内容串连起来了:孔子对所有拜入孔门的弟子们都要进行训导谈话,内容都一样,故而本章被编排在首篇首章。孔子对弟子们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好好学习,不断进步;二是同门之间要相互尊重,搞好团结;三是外人对孔门如有非议,不必恼怒,也不必理会。总之,大家都要珍惜在一起学习的机会,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可见,“不亦乐乎”的“乐”应该是对孔门集体而言的。对于孔子个人来说,孔门兴旺,弟子弥众,儒学影响越来越大,当然可乐!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正是对孔子看到“有朋自远方来”而心情愉悦的正解。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氏族宗法制度瓦解之后,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亲情关系逐步被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朋友关系所取代,本章中的“朋友”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志同道合者。与朋友相交,孔子非常注重诚实守信,所以当子路请他介绍平生志向时,他把“朋友信之”作为志向之一。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朋友关系是一种相对宽泛的社会关系,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朋友相处,大多是为了共同利益,利在则聚,利去则散,因此世俗观点认为:世界上从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然而孔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大家为了追求同一个政治目标而结成生死与共的关系,即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⑥]所以孔子自信地说:“德不孤,必有邻。”[⑦]

为了有效地维系朋友关系,孔子把“信”作为交友的首要原则,他要求与朋友相处必须做到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因为朋友关系既没有君臣关系的强制约束力,也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凝聚力,所以只能依靠“信”的道德自律力。

孔门弟子来自五湖四海,出自社会各个阶层,弟子之间应该如何和睦相处?孔子要求讲求信义,因此他把“信”列为孔门“四教”之一,要求弟子们努力培养讲求信义的品德。在孔子的教导下,孔门弟子无不把“信”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之一[],子夏也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视作修身立德之本[]

 

 

《论语·颜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所问之“友”为交友之道。子贡交游甚广,朋友众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郊野鄙人,无不呼朋唤友。但是他缺乏交友经验,“好说不如己者”[],司马迁说他“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11]。由于子贡把握不住交友分寸,该说的不该说的他都照实说,所以经常会得罪那些心胸狭隘的小人,以至于朋友越来越少。

对于子贡的问题,孔子结合“忠恕”之道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建议:“忠”的方面是“忠告而善道之”,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是一致的。“道”是引导、劝导,与《为政篇》中的“道之以政”、“道之以德”同义;“之”代指朋友。“告”和“道”是对待朋友(不善)的正确方法,而“忠”和“善”则是对待朋友的正确态度。朋友如有不善,就应该忠言相告,加以劝导,而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不道德,所以孔子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12]“恕”的方面是“不可则止”,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是一致的。“止”是终止一切行动,即便是出于善意。朋友关系,主要靠道义来维系,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因此朋友对于“忠告”和“善道”,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接受当然皆大欢喜,不接受也情有可原,遇事要善于从对方角度来思考和理解问题,这是“恕”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的正确方法是自己尽到劝导责任,如果朋友听不进去,不争不辩,适可而止,没有必要再坚持下去了,更不要不依不饶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朋友,否则就会自取其辱,自讨没趣,这是儒家的处世智慧。不惟朋友,孔子要求对待父母也应保持这种“不可则止”的态度:“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3] 父母如有不妥之处,委婉地提出劝谏,如果父母不接受,应该顺从父母的意愿,不要做无谓之争。子游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也。”[14] 意思就是,与朋友相处要保持适度距离,如果交往过于频密,关系反而会疏远。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是孔子交友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友”是动词,结交朋友之义,相同言论亦见于《子罕篇》,“无”作“毋”。

关于“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历代注家意见不一,莫衷一是,分歧主要在“如”字上,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如”作“比得上”、“比及于”、“优胜于”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比不上自己”的标准是什么呢?持这种观点的注家把上一句“主忠信”和本句联系起来解读,认为“忠信”就是“如”的标准。皇侃《论语义疏》:“凡结交朋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己者’。或问曰:‘若人皆慕胜己者岂友我耶也?’或通云:‘择友必以忠信者为主,不取忠信不如己者耳,不论余才也。’或通云:‘敌则为友,不取不敌者也。’蔡谟云:‘本言同志为友。此章所言,谓慕其志而思与之同,不谓自然同也。’夫上同乎胜己,所以进也;下同乎不如己,所以退也。”古人已经把所有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的问题都问到了。确实如此,如果人人都抱着“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心态,那么天下岂不是没有朋友了吗!所以孔子所说的“无有不如己者”,是特指“忠信”方面比不上自己,而非泛指其他方面。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钱穆等人均持此说。

二、“如”作“如同”、“类似”“均齐”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和与自己不同道(同类)的人交朋友”。黄式三《论语后案》:“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不如己、如己、胜己者三等。不如己者,下于者也。如己者,与己相似,均齐者也。胜己者,上于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此皆友其如己者也。如己者友之,胜于己者己当师之,何可望其为友耶?”季羡林《耄耋新作》:“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两解:一是‘如同’;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诸说均将“如”训为“类同”。其实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并无本质区别,“如己者”和“胜己者”只是道德修养境界不同而已。

三、全句读法完全改变,“友”作名词“朋友”解,“无友”就是“没有哪个朋友”,“如”仍作“比得上”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哪个朋友比不上你”。南怀瑾《论语别裁》:“‘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君子不重,则不威”)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李泽厚《论语今读》:“‘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辞。”这些说法虽然突破传统,标新立异,但是想当然的成分居多,容易对《论语》初学者造成误导。尽管南怀瑾说“根据整个《论语》精神”来解读孔子言论,但是“精神”不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信马由缰,比如他说孔子如果把“无”作动词用就会用“毋”,恰好《子罕篇》中就写作“毋友不如己者”。

上述三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孔子本意?第三种观点显然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第一、第二种观点的差别并不大,关键在于对“如”的理解上。根据“内证高于外证”的原则,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论语》中“如”字的基本用法。“如”在《论语》共出现111次,用作动词的主要是“像……”、“似……”的意思,比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5],“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16]。显然,这里的“如”是“像”、“似”的意思,而不是“同”的意思,孔子说颜渊“如愚”,其实颜渊并不是真的“愚”。换言之,在“如”的用法中没有“如同”、“类似”等义,如果需要表达“如同”、“类似”等义时一般都单用一个“同”字,比如“道不同,不相为谋”[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8]。所以把“如”释为“如同”、“类似”等并不符合当时的表述习惯。

其次,孔子尚贤崇德,他反复强调: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21]

 

“见贤思齐”是孔子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他希望能和道德高尚的贤能之人结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学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按照这样的逻辑反向推理,孔子当然不愿意和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不贤不肖之人交结朋友,即“无友不如己者”,因为这些人对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妨碍自己修身立德。为了能够多交良师益友,少交拖累自己的朋友,孔子把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两类,《论语·季氏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正直、诚实、学识渊博的人值得多交朋友,虚伪、浅薄、夸夸其谈的人则不值得交朋友。后来有人对孔子的这种交友观念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鲁迅先生曾批评道:“孔老先生说过:‘无友不如己者。’其实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22] 其实,“无友不如己者”和“择仁而处”、“见贤思齐”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取舍不同而已。况且不主动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并没有什么不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懦夫交朋友,自己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勇士。所以孔子进一步解释道: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23]

 

社交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被同化了,所以交友不可不慎!

再次,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主要是指“忠信”等道德修养方面,他曾明确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24] 这里的“有”是“有如”的意思,与本章的“如”用法相同。可见,孔子所要结交的朋友必定是“忠信”如己者,这样才能相互勉励,共同提高;而“忠信”不如己者,他则敬而远之,不愿意主动与他们交结朋友。孔子认为,他身边并不缺少讲求忠信的同道之友,真正缺少的是“好学”之友。孟子后来进一步发挥道:“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25]

综上所述,“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应解读为“不要主动和那些在忠信等道德修养方面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无助于自己修身立德。”

 

 

《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乡党篇》通篇为一章,可分为二十七节,也可分为二十五节。“朋友死”和“朋友之馈”原本是两件事情,但是内容都是关于朋友的,因此可分可合。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一节,参照《礼记·檀弓上》中的记载,实为孔子的假设之语:

 

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三国魏人郑小同(郑玄之孙)《郑志》言曰:

 

问:朋友死,无所归,于我殡,若此者,当迎彼还己馆,皆当停柩于何处?答曰:朋友无所归,故呼而殡之,不谓己殡迎之也。馆而殡之者,殡之而已,不于西阶也。

 

所谓“殡”,是人死后停柩待葬,孔子说“于我殡”,并不是停柩于自己家中,而是由自己出资来办理停柩下葬等丧事。孔子认为,对待朋友要真诚大方,自己有的东西,朋友都可以分享。弟子原思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孔子聘他为孔氏宰,给他粟九百的报酬,原思不愿意接受,孔子知道他碍于情面,于是就故意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26] 还有一次,孔子让颜渊、子路“各言其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7] 车马衣裘在当时是个人最贵重的财物,子路愿意拿出来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在所不惜,这是孔子所欣赏的品质。在本节中,孔子再次表达了对朋友要重情重义的交友原则:朋友生前没有地方居住,他可以提供住所;朋友死后没有人帮助料理丧事,他可以出资来帮助办理。生前身后事,都义无反顾地提供帮助,这才是真朋友!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一节,主要讨论的是朋友交往中的礼仪问题。“馈”是赠送,亦为馈赠物品,“车马”是顶级馈赠品,这里用来代指除“祭肉”以外的所有馈赠品。朋友关系与君臣父子关系不同,朋友之间是相对平等的,无需过多讲究礼节,也不受礼制节制。因此朋友有所馈赠,不必依礼拜谢。

对于拜或不拜以及一拜、再拜、三拜等礼仪问题,孔子是非常讲究的: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8]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29]

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30]

 

季康子是鲁国执政国卿,世袭贵族,身份和地位都比孔子高,所以他给孔子送药,孔子必须拜谢。孔子家马厩失火,乡亲近邻前来吊问,士人身份的,孔子一拜致谢,大夫身份的,孔子再拜致谢。孔子托人给异国他乡的朋友带信送礼,送受托者出门,必定要拜谢。这些“拜”都是有礼制规定的,因此孔子严格遵照执行。然而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礼制没有相关的拜谢规定,所以孔子可以受而不拜,不过祭肉等祭祀用品除外,因为祭祀用品是用于祭祀祖先的,因此收受祭肉后要代表祖先和族人拜谢。可见,孔子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拜与不拜或拜多拜少,他都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执行。

上述两个事例,反映了孔子交友的基本原则和态度。朋友相处,只有遵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礼制规范,友谊才有可能维持长久。

 

 

《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和子张都是孔门后辈弟子,他们年轻才俊,勤奋好学,对于儒学传承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两人才情禀赋不同,所学各有专长,因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孔子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31] 根据各类古籍记载,子张为人清高孤傲,行为乖张偏激,孔子评价他道:“师也辟。”[32] 马融注曰:“子张才过人,失在邪僻文过。”子夏为人处世则偏于拘谨,相对保守,孔子评价他道:“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33] 意思就是,子夏为人格局不大,过于小气。孔子根据两人的性格特点,在传授交友之道时各有侧重:过者退之,不及者进之。这是孔子的教学特点。“交”是交友或交友之道,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34]

本章中的“子夏之门人”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他有问题不向自己的老师请教,而是来向子张请教,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合常理,颇为蹊跷。合乎情理的推断是,这个门人已经意识到孔子在向子夏和子张二人传授的交友之道时内容有所不同,他对此感到疑惑,故而特来向子张求证。按理说,子张是不应该对子夏门人指手画脚的,他作答或不作答都很为难,因此就先问子夏是如何说的,然后再把孔子向他传授的内容告诉这个门人。

根据子夏门人转述,孔子向子夏传授的交友之道是“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与”是交与、交往,“拒”是拒绝、弃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值得交往的人与其交往,不值得交往的人就干脆别来往。子夏待人较宽,他曾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35] 意思就是,对人不要太苛刻,只要大的原则问题不犯错,小节问题就不必过于计较了。所以孔子在向他传授交友之道时特别强调一个“拒”字,拒绝泛泛之交,不要与那些品行低下的人为友,即“无友不如己者”。子夏按照孔子提出的“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的交友要求,贤德者与之,卑劣者拒之,不仅学业渐进,而且道德修养也有所提高。后来孔子对他的交友之道予以肯定:“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36]

根据子张的个人理解,孔子向他传授的孔子交友之道是“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容”是宽容、包容,“嘉”是奖掖,“矜”是怜悯。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德君子的交友之道是尊崇贤人、包容众人、表彰善者、同情弱者。孔子为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在交友中的重要意义,又补充道:“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里的“与”是语气助词。意思就是,如果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感召身边人共同提高道德修养,而不应该不容纳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我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别人就会拒绝我,轮不到我拒绝别人。显然,孔子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子张为人清高孤傲,平时总是摆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不能容众矜不能,因此孔子在向他传授交友之道时重点强调了一个“容”字,要求他“泛爱众而亲仁”[37],“博施于民而能济众”[38]

子夏之“拒”和子张之“容”,两种交友之道截然不同,究竟何为孔子真传?历代《论语》注家在解读本章言论时均无法做出明确判断,甚至形成观点对立。皇侃《论语注疏》引苞氏言曰:“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郑玄注曰:“子夏所云,伦党之交也。子张所云,尊卑之交也。”王肃亦曰:“子夏所云,敌体交。子张所云,覆盖交也。”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刘宝楠《论语正义》则认为两人“各有所宜,非互訾也”。其实,孔子的交友之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人因事因时不同而有不同表述,因此子夏之“拒”和子张之“容”都应是孔子交友之道的基本内容。

 


[] 《尚书·康诰》。

[] 《左传·隐公三年》。

[] 本章有关“学”的内容已在本书《学》部分另作评析。

[] 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上)第6页(中华书局20133月北京第1版)。

[] 《孟子·尽心章句上》。

[] 《论语·颜渊》。

[] 《论语·里仁》。

[] 《论语·学而》。

[] 《论语·学而》。

[] 《说苑·杂言》,并见《孔子家语·六本》。

[11]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2] 《论语·公冶长》。

[13] 《论语·里仁》。

[14] 《论语·里仁》。

[15] 《论语·学而》。

[16] 《论语·为政》。

[17] 《论语·卫灵公》。

[18] 《论语·子路》。

[19] 《论语·里仁》。

[20] 《论语·里仁》。

[21] 《论语·卫灵公》。

[22] 鲁迅:《坟·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第321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

[23] 《说苑·杂言》,并见《孔子家语·六本》。

[24] 《论语·公冶长》。

[25] 《孟子·万章章句下》。

[26] 《论语·雍也》。

[27] 《论语·公冶长》。

[28] 《论语·乡党》。

[29] 《论语·乡党》。

[30] 《礼记·杂记》。

[31] 《论语·先进》。

[32] 《论语·先进》。

[33] 《说苑·杂言》,并见《孔子家语·致思》。

[34] 《论语·公冶长》。

[35] 《论语·子张》。

[36] 《说苑·杂言》,并见《孔子家语·六本》。

[37] 《论语·学而》。

[38] 《论语·雍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