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后生可畏》(2017年9月8日)
(2017-09-08 14:49:09)
标签:
孔子历史文化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本章当为孔子晚年言论。孔子为了实现恢复西周礼制秩序的政治理想,一生奔走呼号,历经艰辛,到了晚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难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了,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此时孔门之中人才济济,精英荟萃,他由衷欣慰,并作此感慨。
全章共有两句,前一句是孔子感叹“后生可畏”。“后生”是年少者,与“先生”相对。“后生”的优势在于年龄,他们拥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因此“可畏”。其实,孔子所说的“可畏”,是对后来者的一种认可和期许。“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是反问句,用以进一步强调“后生可畏”。“来者”既可以是后来者,也可以是未来时间。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上,孔子始终对现今当下持以批判态度,他不是厚古薄今,就是以“来”非“今”,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他长时间沉浸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中时,蓦然回首发现“老之将至”[①],于是就会不知不觉地对未来产生敬畏。
孔子发出“后生可畏”的感慨,是因为他已经从年轻一代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有一次,他和子贡在谈论颜渊时,子贡说颜渊能够“闻一知十”,孔子不得不表示敬佩,他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②] 弟子子贡思维敏捷,才华出众,鲁国许多士大夫都认为他贤于孔子,叔孙武伯就曾在朝廷上公开对群大夫说:“子贡贤于仲尼。”[③] 陈子禽也曾在私底下对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④] 可见,在孔门弟子中,“后生可畏”者甚众,孔子在欣喜之余,觉得他们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说苑·杂言》: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求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颜渊等人虽然各有所长,孔子也自叹弗如,但是他们缺少人生历练,为人处世不够老到成熟,有时把握不准尺度,因此仍需在实践中勤加修炼,慢慢积累。所以年轻既是竞争优势,也是天然缺陷。
本章的后一句是孔子勉励“后生”闻名要趁早。古人寿命普遍比今人短,人到五十岁就已接近暮年,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孔子说自己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⑤],他在四十岁时就已通晓人事,做到“不尤人”,五十岁时就能上达天命,做到“不怨天”[⑥]。如果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到四、五十岁仍不能明道知命,年龄优势没有了,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了,故而“不足畏”。“无闻”有两解:一是声名无闻于世,即所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⑦];二是认知和修为尚未达到闻道的境界。无论哪种解释,都已无所谓了。孔子此番言论的用意在于勉励后来者发挥好年龄优势,勤学苦修,明道知命,尽快担当起弘扬儒学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