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吾日三省》(2017年8月11日)
(2017-08-11 11:15:23)
标签:
孔子历史文化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先秦儒家思想具有明显的内倾倾向,即注重人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求人们从内心出发,追求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和谐一致的境界;当人们的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发生不和谐时,他们则要求人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查找原因,如果人人都能够加强内省,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外部世界的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由内(心)而外、推己及人的思维特征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处世智慧,这也是儒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日三省”是由曾子提出的,但是却体现了孔子关于加强自我反省的修身要求。“三”是概数,表述多次、时常;“省”是自我反思、内省。儒家重修身,加强内省是修身的一种重要方法。
内省是修身的形式,内容才是修身的关键。关于内省内容,曾子主要列举了“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三个方面,这些是儒学的基本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①]“忠”和“信”都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孔子反复强调“主忠信”,故而曾子不敢怠慢,日日自省。“习”与篇首的“学而时习之”相呼应,即对老师每天传授的知识(“传”)勤加复习,熟练掌握。可见,曾子每日三省的内容主要是学业方面的。
孔子是一个内省精神很强的人,他经常通过自问的方式来反省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②] 有时他也会对一些事情表示担忧,并深刻反省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③] 显然,孔子的内省内容则比较宽泛,要求也比较高。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④]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因此就难免发生意见分歧,甚至形成尖锐对立。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置?有的人一味怪罪别人,即“求诸人”;有的人则深刻反省自己,即“求诸己”。两相对比,道德境界高下立现。
“君子求诸己”,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忠恕”精神。孔子对于“恕”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凡事要先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因为这是不道德的;同样,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必在意,努力做到“人不知而不愠”[⑥],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本章是儒家修身格言,阐述了自省的目的和意义。“贤”是贤能之人;“齐”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与贤者相等、看齐的意思;“思”与“省”都是心理活动,一者外倾,一者内向,功效相同。
关于内省的目的和意义,孔子并未做出完整系统的论述,综合相关言论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贤”与“不贤”都在眼前,如果具有反省精神,就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或缺点、长处或短处,通过反思自己,学习其善者,克服其不善者,从而使自己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二是为了增强道德自信。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有关君子问题,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不解地问道:“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答道:“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⑦]“疚”是愧疚不安的意思。如果经常反省自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这样就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道德自律力和道德自信心,从而做到“不忧不惧”。三是为了自己免受羞辱和怨愤。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意见分歧时大多数人都是固执己见,怪罪于人,而不愿意认真反省自己,孔子无奈地说:“子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⑧] 遇到这种情况,孔子的态度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⑨],即加强自我反省,不要怨天尤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冲突,远离怨忿。
内省反思不仅可以达到修身目的,还可以提高施政效果。孔子把“修己”作为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出发点,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⑩],随着道德力量的不断提升,政治功效也在逐渐放大。这种观点对后儒的影响很大,《礼记》中将此过程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明确指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11] 孟子也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2] 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政治治理结合起来,这是儒学思想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