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贫与富》(2017年8月9日)

(2017-08-09 16:23:02)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消除贫富差距也需要综合施策,不过这些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如何看待贫富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这是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在孔子伦理思想中,贫富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孔子关于贫富问题的言论虽然不多,但是观点非常鲜明,对于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的品格和气节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兼职“货殖”(经商做买卖),他囤积货物,异地倒卖,从中获利,财富迅速积累起来,一跃成为孔门首富。儒学以《诗》《书》《礼》《乐》为教,倡导的是礼乐仁义,在这样的氛围中,子贡由贫变富,必然招致非议,孔子也有所耳闻,他曾有意无意地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所谓“不受命”,就是不愿意安分守己、听天由命。子贡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他不希望孔子对自己产生误解,于是就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来试探孔子,因为孔子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④] “谄”是谄谀、谄媚,说好话来讨好别人的意思。人在贫困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巴结有钱有势的人,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昧心的事,这些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否则就违背了儒家礼乐仁义的道德精神。“骄”是骄奢、夸矜、傲慢,这是富人的通病,人一有钱就心理膨胀,骄奢淫逸,颐指气使,得意忘形,这是缺乏道德修养的典型表现。孔子对这种人极其反感,他曾多次强调:“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二句的意思是,人在贫穷时不卑屈于人,在富有时也不陵慢于人,这是有德君子的风度和修为。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能够做到“不谄”、“不骄”,虽然道德修养境界未必很高,但是确实难能可贵,至少守住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所以孔子对此表示认可,然而他认为仅仅做到有所“不”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有所“好”,因此他对子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而乐,富而好礼。”

在《论语》传世本中,“贫而乐,富而好礼”二句似有缺漏字。皇侃《论语义疏》作“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在“乐”字后面多了一个“道”字,“乐道”与“好礼”相对,意思相对完整,清代以来大多学者均从此说[]。但是仔细研读,“道”与“礼”在学术概念上并不匹配,放在一起也显得勉强。上博楚简《颜渊问于孔子》第十三简记有孔子“贫而安乐”的言论[],这四个字极有价值,较好地解决了本章的文字问题。“贫而安乐”与“富而好礼”相对应,“乐”、“礼”代表了儒学。由此可见,孔子要求子贡无论贫富贵贱,都不能放弃研修儒学和道德修养,既要有所“不”,也要有所“好”。

总体来看,孔子对于贫富问题的态度是相对理性、包容的,他承认贫富差距存在的客观现实,但是他并不刻意去改变现状,而是强调要加强道德修养,不要因为贫穷而丧失道德底线,也不要因为富有而道德败坏。

 

 

《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本章言论很重要,对于正确理解孔子的贫富观很有帮助。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相关记载作为本章言论的背景:

 

(鲁定公五年),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这一期间,鲁国公室与卿大夫之家、卿大夫与陪臣以及陪臣与陪臣之间矛盾重重,阳虎、公山弗扰(公山不狃)等人都曾派人来拉拢孔子,许之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然而孔子经过再三考虑,最终都一一拒绝了,因为孔子觉得自己与这些僭越礼制之人不同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认为,求富心理人皆有之,此乃人之常情,天经地义。但是求富必须符合“道”或“正道”。“执鞭之士”是管理市场的小吏,虽然地位很卑微,俸禄也很微薄,但毕竟是一份正当职业,所以孔子愿意为之,因为这符合“道”。而鲁国贵族大夫南宫敬叔失意于鲁,他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因此每次出使回国都要带许多金玉珠宝进献给鲁公,孔子对此批评道:“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意思就是,南宫敬叔虽然富有,但是如此花费来讨好鲁公,还不如让他尽快贫穷来得好,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道”。“从吾所好”一句,结合《史记》记载,当指通过研习《诗》《书》《礼》《乐》等古代典籍来修身求道的儒业。

在孔子的贫富观中,“道”是欲与恶、处与去的唯一标准,他在《里仁篇》中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人之所欲”和“人之所恶”都必须符合“道”。所谓“道”,就是儒家所倡导礼乐仁义等道德规范。孔子认为,自觉遵从礼乐制度,加强仁义道德自律,才是实现富有的正当途径和正确方法。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由于孔子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所以他一生基本生活在贫困之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断粮七日,“从者病,莫能兴”[11]。孔门弟子大多也出身寒门,像颜渊、闵子骞、原宪等人更是家贫如洗,生活艰辛。所以在孔门之中,“求富”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安贫乐道才是儒家贫富观的主基调。

“饭疏食”是吃粗粮菜食,“饭”是名词用如动词;“饮水”是喝冷水,在古汉语中,“水”是凉水,“汤”是热水;“曲肱而枕之”,就是枕着自己的胳膊而卧,“肱”是胳膊。这几句话极言其生活条件之艰苦恶劣,常人难以忍受,然而孔子却不以此为苦,因为他觉得自己精神是富足的,道德是高尚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句很有气魄,也很有感召力。意思就是,如果靠出卖自己的理想和灵魂来换取荣华富贵,这种事情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既不可靠,也不踏实!这里的“不义”,据清代经学家刘逢禄在《论语述何》中分析,当指卫出公辄与原卫太子蒯聩之间争权之事,当时孔子淹居在卫,蒯聩父子都竭力想拉拢他,许之以高官厚禄。在前一章中,弟子冉有和子贡曾私下议论道:“夫子为卫君乎?”后来子贡用“伯夷、叔齐何人”的问题来试探孔子,孔子答道:“古之贤人也。”子贡据此推断,孔子是不会为了“富且贵”而卷入蒯聩父子之间的不仁不义之争的,所以本章言论是对前章“夫子为卫君”问题的深入阐述。

在孔子的感召下,孔门弟子甘愿固守清贫,标榜清高,即使有出仕为官的机会,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原则,突破底线。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12]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在汶上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3]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14]

 

漆雕开和闵子骞不愿出仕,颜渊和原思甘守清贫,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堪称楷模。但是这种情况也值得深思,道德观念不应通过排斥物质生活来体现价值。颜渊、漆雕开等人的所作所为说明,儒学在精神上对人的影响力和改造力是巨大的,甚至是可怕的!如果一个人对于物质生活已经完全麻木,一无所求,即使他在精神上再强大,也必定是扭曲的!

安贫乐道,是一种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无奈选择。子夏曾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15] 既然贫富贵贱是由上天决定的,那么泰然处之就是最好的选择。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 本章有关《诗》的内容已在本书《〈诗〉》的部分另作评析。

[] 《论语·先进》。

[] 《论语·宪问》。

[] 《论语·子路》。

[] 《论语·尧曰》。

[]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册)第86-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颜渊问于孔子》第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二0一一年五月第一版)。

[] 《论语·卫灵公》。

[] 《礼记·檀弓上》。

[11] 《论语·卫灵公》。

[12] 《论语·公冶长》。

[13] 《论语·雍也》。

[14] 《论语·雍也》。

[15] 《论语·颜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