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君子不器》(2017年7月4日)
(2017-07-04 15:51:38)
标签:
孔子文化教育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器”是生活中用来盛装东西的器皿,容量大小不一,形状千姿百态,用途也各不相同。孔子喜欢用“器”来做比喻,管仲有三归之家,生活穷奢极欲,于是孔子批评他道:“管仲之器小哉!”[①] 这里的“器小”就是见识浅,器量小,“泰侈逼上”[②]。子贡问孔子:“赐也如何?”孔子说:“女,器也。”子贡又追问道:“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③]“瑚琏”是宗庙中用来盛放黍稷等祭品的竹制礼器,制作精美,配有玉器。子贡为人精致,聪明能干,擅长外交礼仪和言辞应答,所以孔子夸奖他像瑚琏一样有专门用途,能够担当大任。其实孔子这里是明褒暗贬。
在先秦典籍中,“器”和“道”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常常被并列提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④]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⑤]
“器”是有具体用途的有形器物,只能专于一用,盛水的就不能储谷,祭祀的就不能日用;而“道”则是超越所有物质形态的思想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道理或法则,因此可以通天地化万物。
儒家学派以求道为立身之本,以行道于天下为己任,“道”是关乎天下兴衰治乱的大道理,故曰“大道”。孔子所追求的“道”是“文武之道”,即西周盛世的礼制秩序,这是他的政治终极目标,他不惜以身殉道,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⑥] 孔子认为,行道于天下是一项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行道君子不仅要道德高尚,还要事事精通,无所不能,仅仅掌握一、两门技艺是难当行道大任的,这就是“君子不器”。
关于“君子不器”,还可参阅《卫灵公篇》中的两句言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这里的“小知”可以理解为“器”,而“大受”可以理解为“道”。意思就是,君子不必拘泥于小技,却可以担当行道重任;小人不能担当行道重任,却可以讲究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