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切磋琢磨》(2017年7月6日)

(2017-07-06 10:26:01)
标签:

孔子

文化

教育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谗,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何对待贫与富,这是人生态度问题,相关内容已在本书《贫与富》部分另作评析。这里重点讨论“切磋琢磨”,这是孔门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论语》是语录体,主要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因此这种“切磋琢磨”的教学案例在《论语》中有很多,也很生动精彩,值得仔细体会。

“切磋琢磨”现在已经是常用成语,原句出自《诗经·卫风·淇澳》: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几句诗是赞美男性美的,《诗序》认为赞美的对象是西周末东周初的卫武公。“切磋琢磨”是打磨骨器、象牙、翠玉、美石的不同工艺。《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牙)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这里是用来形容卫武公的皮肤就像经过反复打磨过的玉器或骨器一样光滑、细腻、温润。

学习也应该像打磨玉石兽骨一样,只有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才能获得正确认知,所以古代典籍中多以琢玉来比喻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在孔门教学中,“切磋琢磨”具体表现为师生共同讨论问题,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有时是师生之间一对一对话,有时是孔子带着几个弟子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孔子通常让弟子先发表意见,各种观点相互驳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完善,整个过程就像对玉石兽骨进行切磋琢磨加工一样,最终使认识逐步深化,观点愈加鲜明。

师生之间一对一讨论(问答)是“切磋琢磨”的最普遍形式,本章子贡和孔子就贫富问题展开讨论就是其中的典范。子贡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在道德修养方面就应该得到认可了。然而孔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而乐,富而好礼。”孔子作为老师,思想境界自然要比弟子高,因此他对于像子贡这样的得意弟子,就更加注重从积极的方面来进行引导了。子贡在孔子的启发和教导下,对于贫富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他用《诗》中“切磋琢磨”的诗句来形容自己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这种通过对话讨论来提高思想认识的事例有很多,比如子夏向孔子请教《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句的意思,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由此而领悟到“礼后(于仁义)”的道理[]。再比如子贡请教为政问题,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接着又用排除法来与孔子进行深入讨论,最终得出“民无信不立”的重要结论[]。这种形式的对话讨论不受场所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因此讨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孔子在去鲁适卫的途中,看到卫国人口众多,百姓富庶,于是他就在车上与御驾的冉有讨论起为政过程中“庶”、“富”、“教”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完全是临时提出的,但是却很有意义。再比如孟懿子向孔子请教有关孝的问题,孔子不愿意多说,当时只回答了“无违”二字,他出门后,在车上又和弟子樊迟讨论起孟懿子问孝之事,樊迟请教应如何理解“无违”,孔子进一步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事后孔子不再对“无违”做出具体解释,恐怕樊迟一辈子也不会领悟到“无违礼”这层含义。在师生一对一的讨论(对话)形式中,孔子往往是讨论的主导者,他积极调动弟子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通过问答互动和启发提示,最终让弟子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颜渊由衷赞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组织几个弟子集体讨论问题也是“切磋琢磨”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通常是几位资深弟子在孔子身边侍坐,于是孔子提出一个问题来让大家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先提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就是,如果你们得到当政者重用,将如何施政?孔子要求弟子们畅所欲言,“各言其志也已矣”。接下来,子路等人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施政思路和为政理念,其中曾皙标新立异,他表达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避世愿望和独特情趣。各种观点汇集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相互驳难中得到了理性升华。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孔子只听不说,尽管他对几位弟子的人生理想和施政思路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他坚持让弟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让他们在“切磋琢磨”中来校正和完善各自的观点。类似的讨论还有《公冶长篇》中的“颜渊子路侍”章:仍然是孔子先提出一个讨论话题:“盍各言而志?”子路和颜渊根据要求分别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最后孔子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讨论,表达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志向。由于是与弟子共同讨论问题,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教学相长,所以孔子此时表现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表达更富有感性和温情,也更能感染人,子夏对此是深有感触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孔子从事的平民教育,师生之间是相对平等的,因此采取“切磋琢磨”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弟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当然,“切磋琢磨”的功效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只有经过反复研究,深入讨论,思路才会清晰,决定才会正确,为学如此,为人如此,为政亦如此。



[] 《汉书·艺文志》。

[] 《礼记·学记》。

[] 《尔雅·释训》。

[] 《荀子·大略》。

[] 《论语·八佾》。

[] 《论语·颜渊》。

[] 《论语·子路》。

[] 《论语·为政》。

[] 《论语·子罕》。

[] 《论语·子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