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愤启悱发和举一反三》(2017年7月2日)

(2017-07-02 16:59:19)
标签:

孔子

文化

教育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设帐授徒的门槛很低,“行束脩以上”者皆可为徒。但是他对入门弟子的学习要求却很高,懒学生不教,笨学生也不教。

“不愤”、“不悱”是懒学生。“愤”和“悱”都是求通未通、欲达未达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两个字都从心。皇侃《论语义疏》注曰:“愤,谓学者之心思义未得而愤愤然也。悱,谓学者之口欲有所谘而未能宣,悱悱然也。”“悱”是一个冷僻字,在《论语》中仅此一见,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也少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主体,如果他们不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都像宰予那样“昼寝”或子路那样“率尔而对”,就永远不会出现“愤”和“悱”的主动求知状况,这样的学生就是懒学生。孔子是不愿意教懒学生的,即“不启”、“不发”。“启”与“发”是互文,就是启发、开导的意思。老师施教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求知欲望,学生的求知欲望越强,老师的施教效果就越好。《礼记·学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 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好老师是不会强迫学生学习的,他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比如颜渊求知欲很强,学习刻苦,勤于思考,孔子就经常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针对性地点拨他,所以孔子每次授课结束后,颜渊“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1],这就是启发式教育的效果。如果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老师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不往心里去,那么老师就没有必要白费力气了。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笨学生。“隅”是方形的一角,比如桌隅、房隅等等,所以老子说:“大方无隅。”(《老子》第四十一章)“反”通返,反馈、回答之义。“举”与“反”相对,孔子这里用方形来打比方,你告诉他方形的一角,他却不能回答另外三个角,这就是笨学生,没法教,即所谓“则不复也”,这里的“复”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2] 的意思相同,就是没有重复施教的必要了,因为学生太笨会累死老师!举一反三是一种最简单的类比式学习方法。《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比物丑类”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从中得出普遍道理。老师教会学生明白一个普遍道理,学生就应该运用这个道理来推知所有相同事物,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颜渊在这方面就很优秀,子贡说他能够“闻一知十”,而自己只能“闻一知二”[3],可见掌握类比式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愤启悱发”是启发式教育,“举一反三”是类推式学习,孔子短短几句话就把深刻道理说得如此透彻,这种表述确实值得后人认真反思和学习。

 



[1] 《论语·为政》。

[2] 《论语·学而》。

[3] 《论语·公冶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