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叩其两端》(2017年6月30日)
(2017-06-30 15:35:23)
标签:
孔子文化教育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
“叩其两端”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端”(“两端”或“异端”)与“中”相对,颇具哲学意味,因此本章既可以从认识论方面来解读,也可以从方法论方面来诠释,甚至还可以从人生论方面来阐述。这里主要从学习求知方面来进行评析。
从内容上看,本章言论存在许多矛盾之处,比如孔子一开始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他谦虚地称自己孤陋寡闻,知识有限,然而后面又以“鄙夫问于我”为例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前后矛盾,他到底是想说明自己“无知”呢,还是“有知”呢?再比如“空空如也”的“空空”和“叩其两端而竭焉”的“竭”是指鄙夫呢,还是指孔子本人呢?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言论语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分析言论语境,首先需要确定对话对象。以篇章学的观点来分析,本章与前两章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因为孔子说话的语气是连贯一致的:在“太宰问于子贡”章中,孔子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在“牢曰”章中,他又说:“吾不试,故艺。”本章中又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几章的说话方式都是先自行设问,然后再做出否定回答。由此可以推论,本章对话对象应该是子贡之类的孔门弟子。接下来再从对话内容来进行分析,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是为学之道,即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他应该是从正面来阐述自己从无到有的认知体会和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不耻下问”的美德。“鄙夫”是愚昧无知的野鄙之人,这是孔子为了追求说理效果而设定的一个极端例子。“空空如也”句历来最有争议,一说指孔子,一说指鄙夫。如果指鄙夫,“空空”又有两种解说,一是与《泰伯篇》中“悾悾而不信”的意思相同,指为人老实、诚悫;二是何晏等人所说的“其意空空然”,指愚昧无知。不论这里的“空空”作何解读,这顶帽子必须由鄙夫戴,因为孔子是不可能“空空如也”的,后儒也不答应,因此这种观点在历史上略占上风。今人对此则各执一说,各有道理。如果从整体语境分析,孔子其实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确定了“无知”的调子,所以“空空如也”应该是呼应孔子的自谦“无知”,毕竟孔子也有知识盲点,比如樊迟向他“请学稼”,“请学为圃”,他也不得不承认:“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2] 最后分析“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一种通过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的方法。“叩”的本意是敲击,这里可以理解为反复提问;“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旧注或释为“本末”,或释为“始终”),义即全面考察,而非片面定谳;“竭”是穷尽,就是全面掌握相关信息,并进行整体分析。孔子的具体做法是,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他原本一无所知,但是他从叩问关联问题入手,通过推理来进行比较,不断排除,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人向他问南,他不直接回答南,而是通过反问东、西、北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进而从事物的各种联系中推导出正确答案。这种求知方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排除法,就是把所有的“无”逐步排除,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有”了。
当然,“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求知方法是有局限的,在实践中也很难取得运用成果,尤其是当“两端”无法穷尽时,答案往往会更加离谱。不过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方法还是能够启迪心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