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不耻下问》(2017年6月29日)
(2017-06-29 15:12:21)
标签:
孔子文化教育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公族大夫,在卫灵公、卫出公时期主掌宾客事务。孔子两次居卫,应该与他多有交结,对他的政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1]。但是在《左传》等史书记载中,孔文子的形象似乎不太光彩,他行事荒唐,性格乖戾,帷薄不修,礼义不崇[2],因此子贡对谥之以“文”提出质疑。孔子只好用周代谥法来进行解释,宋代邢昺《论语注疏》引《逸周书·谥法》曰:“勤学好问为文。”孔子在此基础上稍加修饰,把“文”概括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多了几个字,内涵却丰富了许多。后来儒学后人以此作为励志格言,却把孔文子其人忘掉了。
“问”是求知的基本方法,困而知学,疑而求问,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孔子勤于学,善于问,年轻时他到太庙助祭,遇到不懂的事情就问人,因此有人质疑道:“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3] 孔子一生中曾向老聃、剡子、师襄、苌弘、相橐等多人请教求问,不过这些都是“上问”,即向德高望重者求问,与“下问”是有所不同的。
所谓“下问”,是指向那些无知的鄙夫求问,这是一件让人感到为难的事情,因为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孔子认为,“下问”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所以他把“疑思问”作为君子修德(“君子有九思”)的内容之一[4]。“耻”是意动词,“不耻”就是“不以……为耻”。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做到不以“下问”为耻,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孔子在生活中有许多以为羞耻的事情:“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 但是他从来没有以“下问”为耻。他在周游列国期间,曾经遭遇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野鄙之人,每次他都想主动“下问”,可惜都被拒绝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羞耻,反倒是感到遗憾。
在孔子的影响和带动下,孔门弟子个个好问,他们向孔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孔子许多重要思想观点都是通过答问的方式进行阐述的,所以一部《论语》几乎成为孔子的答问语录。
孔门这种好问风气一直延续到儒学后代,曾子就曾对“下问”做出具体概括: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6]
曾子所说的这位“吾友”,旧说是颜渊。颜渊勤学好问,故而道德学问在孔门中无人能比。“以能问于不能”是自己有能力而主动向无能者请教,“以多问于寡”是自己知识丰富而主动向无知者求问,“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姿态。凡此种种,就是典型的“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