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学而不厌》(2017年6月28日)

(2017-06-28 10:49:46)
标签:

孔子

文化

教育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本章是孔子关于教学问题的三点思考,言简意赅,易知难行,所以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表明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默而识之”是通过默诵的方式来加深记忆;“诲人不倦”是耐心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学而不厌”一句对后人影响最大,许多莘莘学子都将此作为激励自己发愤学习的座右铭,然而许多《论语》注本往往含混带过,既没有说明何为“不厌”,也没有解释何以“不厌”,因此有必要专门做出评析。

“学而不厌”,既是学习态度,也是学习方法,因为只有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关于“厌”字,杨伯峻译为“厌弃”,李泽厚译为“厌烦”,李零译为“疲倦”,各种译法虽然大体做到文从字顺,但是未必确切,而且容易与后面一句“诲人不倦”形成重复。钱穆先生则比较谨慎,他不在“厌”字上纠缠,干脆把这句话译为“勤学不厌”,而有一位文化大家就比较离谱了,竟然把“不厌”译为“不烦不厌(津津有味)”。从文字构成来看,“猒”是“厌(厭)”的本字,“肙”象形为猛兽吞噬,“犬”则代表猎物,因此“厌(厭)”的本义是猛兽饱食之后对猎物失去兴趣,亦即满足、知足之义。这种用法在当时非常普遍,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闵公元年》:“戎狄财狼,不可厌也。”两处“厌”都是满足的意思。显而易见,比较“厌弃”与“满足”,二者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厌弃”偏于消极,“满足”则偏于积极。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坚持学习,永不满足。

如何才能做到“学而不厌”?孔子并没有做出明确阐述,不过从他的相关言论中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点:首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孔子要求弟子们学《诗》,因为除了“兴观群怨”等功利目的外,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等[],这些都是益智的内容,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故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次,要把学习当作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生修养永无止境,学习也就永不满足,孔子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一生都沉浸在求学修德之中,仍要求自己“学而不厌”。再次,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④] 如果把这两句话倒过来理解就是,积极乐观、心胸坦荡之人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而消极悲观、患得患失之人只能成为品行卑劣的小人。孔子一生经历了无数凶险与困厄,被人误解,遭人讥讽,受人暗算,但是他始终坚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⑤] ,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最后,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迷失了人生方向,因此愤世嫉俗,弃世厌学。孔子在三十岁前后就已确立全面恢复西周盛世礼制秩序(“文武之道”)的政治理想,他一生求道、行道、乐道,抱着“朝闻道,夕可死矣”的决心[]。因为志向高远,信念坚定,因此人生就有意义,学习也有动力。

 


[] 《论语·阳货》。

[] 《论语·学而》。

[] 《论语·述而》。

[] 《论语·述而》。

[] 《论语·宪问》。

[] 《论语·里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