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多闻阙疑》(2017年6月27日)

(2017-06-27 14:20:58)
标签:

孔子

历史

教育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求教为官之道,孔子在“言”和“行”两个方面提出要求,具体落实在“多”、“阙”、“慎”三个字上,这些内容既是为官之道,也是为学之道。

“多”是“多闻”、“多见”。从政者遇事需要做出决断,就应该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包括正面和负面、积极和消极、有利和不利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确保决策正确;求学者求知、益智、修德,因此也需要广闻博识,多多益善。

“阙”的本义是缝隙、空缺,后引申为存而不议,孔子骂子路时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 意思就是,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就暂且搁置,不要不懂装懂,妄加评议。“疑”和“殆”是互文见义,都是怀疑、疑惑的意思。“疑”是学习中的一种常态,即便孔子这样的饱学之士也难免遇到疑惑问题,他说自己“四十而不惑”,“惑”是思想上的困顿和迷惑,比“疑”的程度更严重!

遇到疑惑问题应该怎么办?这是孔子认真思考的问题。积极的应对方法是努力求证,释疑解惑。孔子曾经介绍他在学习夏礼、殷礼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情况: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

 

由于历史文献缺失等原因,孔子对于夏礼、殷礼中的许多内容产生怀疑,为了消除心中疑虑,他亲自到杞、宋等地实地考察求证,后来他对弟子言偃说:

 

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3]

 

如有疑问,积极求证,哪怕千里之外也不辞劳苦,亲力亲为,这种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是令人尊敬的。孔子在这方面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当然,有些问题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一时难以消除疑问,那么对于存有疑问的部分就应该暂时搁置下来,留待以后再加以求证,而对于已经确认的部分(“其余”)则可以谨慎实施,这就是“阙”的方法。孔子研究商、商、周三代礼制问题,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4]

 

夏礼由于年代久远,史料阙如,因此孔子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采用;殷礼虽然仍有史料遗存,但是许多内容模糊不清,无法证实,所以孔子一般也不考虑;周礼是现行制度,当相关内容与夏礼、殷礼不一致时,孔子则以周礼为依据。孔子一贯治学严谨,对于那些存疑之事,他宁愿选择“不作”、“不语”、“不知”: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5]

子不语怪,力,乱,神。[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

 

与通过积极求证来消除疑虑相反的方法是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比如鲁哀公曾向宰予了解有关社木问题时,宰予回答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这三句话没有问题,夏商周三代社木各有不同,因地而异,随后他又自作聪明地把“周人以栗”解释为“使民战栗”的意思,这是没有经过历史考证的主观推断,极不严谨,所以事后孔子委婉地批评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8] 意思就是,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充分依据,就不要主观臆测,信口开河。

“慎”是相对于“言”和“行”而言的。孔子认为,如果能够做到谨言慎行,不仅可以在生活中减少犯错(“寡尤”、“寡悔”),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俸禄。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多闻阙疑”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学方法,知识有真知、假知、疑知,求学就是要辨明真伪,释疑解惑,古今学人无不如此。王国维在为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著的《金文编》作序时说:“孔子曰:‘多闻阙疑。’又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徐氏重撰《说文解字》,窃取此义于文字之形、声、义,有所不知者,皆注云‘阙’……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自坿于孔氏阙疑之义。”[9] 可见,“多闻阙疑”经历代传承,已经成为学人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1] 《论语·子路》。

[2] 《论语·八佾》。

[3] 《礼记·礼运》。

[4] 《礼记·中庸》。

[5] 《论语·述而》。

[6] 《论语·述而》。

[7] 《论语·为政》。

[8] 《论语·八佾》。

[9] 容庚编著:《金文编·王序》第9页(中华书局19857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