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一以贯之》(2017年6月26日)
(2017-06-26 11:17:42)
标签:
孔子历史教育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既是儒家思想的学理根脉,也是格物致知的重要方法,二者在思维方式上是殊途同理,一脉相承。有关学理根脉方面的内容,孔子在与曾参、子贡的对话中已经阐明,根据曾参事后透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 同样,子贡请教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 相关内容已在《忠(敬)》部分另作评析,这里重点评析有关格物致知方面的内容。
孔子博学多识,敏而好古,子贡虽然悟性极高,但仍觉得力不从心,故而常作“日月也,无得而逾焉”[③] 之叹。孔子为解其惑,将自己多年的学习心得传授给他:各种知识看起来互不相属,杂乱无章,但是如果进行分类整理,理性概括,用一个统一的理念或概念将各种漫无头绪的知识串联起来,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多学而识之者”。所以学习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即“一以贯之”。
“一”为元,万物之初始,世界之本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 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⑤]《周易·系辞下》中也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显然,“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孔子知识体系的初始或本源。“贯”是线索、脉络,皇侃《论语义疏》曰:“穿也。”前人曾以散钱和钱绳来作比喻,“一”好比是穿钱的钱绳,“多学而识之”则是散钱,如果零散的知识不用“一”串联起来,就零乱散落,不成体系。
春秋时期,“一”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观念,人们在思辨过程中,希望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总结归纳出某种具有本质意义的规律,从而实现理性升华。孔子是善于思考的智者,这种思维特征在《论语》中多有出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⑥]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之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⑦]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⑧]
“一言”就是“一”,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核心理念,对于整个知识体系具有统而贯之的作用。如果能够正确掌握“一以贯之”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执简御繁,闻一知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以贯之”的学习方法,是孔子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尽管他没有做出系统阐述,但是结合相关言论和实践活动分析,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博于学(“多学而识之”),这是格物致知的基础。孔子一贯坚持“博学于文”[⑨],要求弟子“多闻阙疑”,“多见阙殆”[⑩]。他曾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 学习一般都是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感知认识开始,经过慢慢积累,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也就越来越深刻。清代学者焦循说:“一以贯之,则天下之知皆我之知,天下之能皆我之能,何自多之有?自执其多,乃执一矣。”[12] 意思就是,因为先有“多”,然后才有“一”。
其次是精于思,即“默而识之”[13],这是进行理性归纳和概括。在庞杂的知识体系中,如何能够剥茧抽丝,缕出头绪,对于每一个求知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孔门弟子中,颜渊的默思能力是最强的,孔子曾评价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4]“发”是通过理性思考而有所发明,即所谓“不悱不发”[15]。所以孔子问子贡:“女与回孰愈?”子贡答道:“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也不得不承认:“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16] 与颜渊的学习能力相比,孔子自叹弗如,这并非是一句客套话,因为从认知过程来看,“闻一以知十”,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推演能力,而“一以贯之”则是一种从有到无的概括能力。孔子虽然不能闻一知十,但是他却能以“一”贯百、贯千、贯万、贯无穷,在思辨层次上显然要高出许多。
再次是贯于一,即“下学而上达”[17],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8] 所谓“上达”,就是达于天道、穷于极致。清代学者戴震对此解释说:“曰‘一以贯之’,非言‘以一贯之’也。道有下学上达之殊致,学有识其迹与精于道之异趋。‘吾道一以贯之’,言上达之道即下学之道也。”[19] 可见,“一”在学说体系中的作用在于上下贯通,殊途同归,掌握了“一以贯之”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臻入“下学而上达”的最高境界。
总体而言,“一以贯之”是一种从极繁到极简、再由极简到极繁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于训练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