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六言六蔽》(2017年6月24日)
(2017-06-24 08:30:37)
标签:
孔子历史文化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言六蔽”是孔子关于修德的重要言论,历代《论语》注家都很重视。朱熹《论语集注》曰:“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清代学者陈颙也说:“仁、知、信、直、勇、刚六者,莫非彝德,惟不好学,诸病随生,好处反成不好,甚矣人不可以不学也!”[①] 可见,他们都在强调“学”在各种修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言”是一句言论或一种观念,“六言”是指仁、知、信、直、勇六种美德。“蔽”是遮掩、蒙蔽之义,《广雅·释诂》:“蔽,障也,隐也。”荀子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②] 可见“蔽”是一种片面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毛病,这种毛病的根源是主观主义(“心术之公患”)。“六蔽”与“六言”相对,具体是指愚、荡、贼、绞、乱、狂六种弊病。
孔子认为,人生总会遇到种种问题,产生种种困惑,“学”则是克服困难、解除困惑的最有效方法。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③] 同样,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由于学识浅薄,认识片面,不能深刻领会道德意义,因此也容易发生各种错误和偏差:求仁遇到问题而不学习,就会被人当作傻子愚弄。这里的“愚”应该是一种被动状态,因为仁者博爱,但是如果不分善恶的滥爱,就会被人当作傻子利用。求智(提高认知能力)遇到问题而不学习,就会失去理智而迷失方向。“荡”是进退失据,无所适从。孔子说:“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④] 荀子也说:“多能非以修荡是,则谓之知。”[⑤] 可见“荡”是一种近似于“狂”的状态。求信遇到问题而不学习,就会不顾义理,行为轻率。孔子曾对子贡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⑥] 他把这种讲求小信小义的行为视为近似于“贼”的小人行径,容易被人利用而坏了大事,所以荀子说:“有勇非以持是,则谓之贼。”[⑦] 求直遇到问题而不学习,就会出言不逊,伤害别人。“直”是一种符合道义的天然本性,孔子说:“质直而好义。”[⑧] 但是为人处世如果过于坦诚、直率,“直”就会变成“绞”,“绞”是说话直接、卞急,进而引申为说话尖刻刺人,容易对别人造成伤害。求勇遇到问题而不学习,行为就会不受礼制节制而逞强斗狠,为非作乱,所以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⑨]。求刚遇到问题而不学习,就会行为张狂,目中无人。“刚”是接近于“仁”的一种品质,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⑩] 但是如果私欲膨胀,“刚”就会变成张狂、狂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六蔽”对于“六言”的危害极大,如果不保持警醒,认真对待,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和行为失当,谦谦君子也有可能变成卑劣小人,所以孔子一改以往那种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话风格,他要求子路坐下来仔细聆听他的教诲。其实,孔子再三强调的无非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修德求道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