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澎湃•问吧》答网友问(七)(2016年5月3日)

(2016-05-03 10:08:54)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日志


问:老师请问:邓晓芒的新儒学强调精神内涵,是不是借儒学来提倡当今社会缺失的道德情操?

答:说实话,我对新儒学知之甚少,以前看过两本海外学者研究儒家的著作,看完之后一头雾水,可能是理论素养不够。你能给我推荐一二本新儒学的代表著作吗?我一定抽时间学习一下,谢谢!

问:为什么《论语》中“论”字的读音是“轮”而不是第四声?

答:“论”字可以读第二声,也可以读第四声。

读第二声: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将《论语》解释为有条理地叙述自己想要说的话。

第四声:汉代刘向《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里把“论”解释为讨论、论证。

我取第四声读法,供你参考。

问:请问您对“色难”作何理解?

答:子夏问孝,孔子认为“色难”,目前比较通行的解读是指子女在父母面前尽孝时脸上要由衷地表现出关切和愉悦的表情,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孔子强调尽孝必须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因此容貌表情很重要。

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最大的问题是人类从何而来,又往何而去。可以谈谈你认为孔子说此话时的心理、环境吗?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难题未能解决,即孔子在何时何地说这句话的?目前没有人能确定说话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因此就无法确定孔子说这句话时的遭际与心情,故而我也不敢妄自揣测。

《史记·孔子世家》中曾载,因为卫灵公老年意志衰退,弃用孔子,于是孔子打算到晋国去投靠赵简子。孔子去卫适晋时路过黄河,他见河水滔滔,喟然兴叹,不知这句话是否是在这个场景说的?如果是,则表现了孔子当时失落迷茫的心情,时光流逝,他的政治抱负仍未能实现,心中焦虑。

问:老师,您好,请问孔子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婆媳关系或者婆媳矛盾?是否有记载?谢谢!

答:未见《论语》中这方面的论述,但是根据儒家“孝”的道德规范,总体要求应该是“父(母)慈子(媳)孝”。与孔子同时期的郑国大夫子产也曾说过:“君令(善)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与处理婆媳关系的要求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可作参考。

问:孔子晚年编诗经,为其谱曲。有关爱情主题的诗歌孔子是怎么看的呢?与其主张相关吗?谢谢!

答:孔子并不排斥爱情题材的诗歌,他修订《诗》305篇,其中保留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但是他对于郑卫等地的靡靡之音(淫声)提出批评,理由是伤风败俗。

问:请问书中论语人物和事件体現的依据是什么?谢谢!

答:具体依据大体是:

人物要有言有行,有始有终;

事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等基本要件。

网友互动:请问老师:您己分别著作出版《论语》人物和事件,未来还会出新作吗?新作内容可透露吗?另己出版的书在何处可以购买?谢谢!

答:我的写作计划是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对《论语》中的人、事、言进行系统研究,并分别写三本书,关于“人”、“事”的书已经完成,线上线下均有售,第三本《论语言论评析》正在写作中,预计明年出版。

问:您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硕士生凌俊峰,本来想考蒋重跃老师硕士,因没有招生名额而转投其他老师。看到学缘如此近的老师真兴奋!

答:蒋重跃老师和我是同门,都师从刘毓璜先生学习先秦思想史专业。蒋老师毕业以后就未曾与他谋面,失去了联系,请代向他问好,并祝你学业进步!

问:请问老师,孔子为齐景公提出的治国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理解为人际关系吗?就是在人际关系上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言行,就像孔子自己在乡党里面表现的那样?

期待先生回复指点,非常感谢!

答:《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这段言论主要阐述的是“正名”思想。“正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礼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正名”就是要求人人严格遵从礼制规定的名分,各安其分、名实相副,其精神实质是维护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

孔子用“君臣父子”四组叠字作为回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叠字前面一个字是名词,“君”即国君,“臣”即臣属等等;后面一个字则是对事状进行描述的形容词,“君”即君之名像,“臣”即臣之名像等等。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名分和行状(样子和作为),臣属要有臣属的名分和行状,父亲要有父亲的名分和行状,儿子要有儿子的名分和行状。每一个人都要遵从等级制度,尽到与自己名分相符的名分,做好与自己名分相符的事情,循名责实,各安其分。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针对齐国当时的政治现状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齐景公继位为国君,他是齐国历史上的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国君,在位时间前后长达58年,是春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齐景公在位期间继励精图治,积极有为,他通过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和外交运作,与郑、卫、鲁等国结成新的诸侯联盟,逐渐建立了争霸优势,但是他在处理君臣父子关系方面却屡屡失当,致使国内政局出现动荡,民众怨声载道。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以齐景公为首的公室贵族穷奢极欲、索求无度,不断加大百姓的税赋负担,“内宠之妾”和“外宠之臣”又巧取豪夺、私求供养。齐国百姓穷困潦倒、苦不堪言,过着受冻挨饿的悲惨生活。然而齐国的陈氏氏族则采取大斗贷出、小斗收回、山林鱼盐不加利等手段厚施于民、笼络人心,百姓称颂其德、争相归附(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国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故而有齐景公与晏婴的“路寝之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处理父子关系方面,齐景公内嬖甚多,公子甚众,他的原配夫人燕姬原本生有一子,但早年夭折,在群公子中,鬻(音余)姒之子公子荼比较得宠,但他年少,且无德行,不符合以嫡庶长幼为序的立嗣礼制。齐景公到了晚年,一直讳言立嗣之事,致使群公子名分不清、行为不当、争斗不已。齐国诸大夫担心齐景公违反礼制,强行立公子荼为嗣,为日后群公子争权埋下祸根,因此建议他尽早立嗣,安定人心,可是他却说:“二三子间于忧虞,则有疾疢。亦姑谋乐,何忧于无君?”国君晚年立嗣,是维持政权顺利交替的一件大事,齐景公恶言嗣事,这种“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为后来陈恒弑君埋下了祸根!

针对齐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现状,孔子向齐景公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为政建议,其思想核心是要求大力整饬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和礼制秩序,处理好“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以缓解国内的各种矛盾。

孔子与齐景公都是怀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他们心存高远、政见相同,齐景公曾向想重用孔子,聘为国卿,待之以鲁国季、孟之间,后因晏婴等人反对而作罢,否则春秋历史很有可能重新书写了。

我对此孔子的这段言论作过专门研究,限于篇幅,只好简单作答,仅供参考。

网友互动一:受教了,谢谢老师耐心详细的解答!

网友互动二:我把这个君臣父子关系放大来看就是人际关系,各有定位。

网友互动三:毕竟是跟国君说,得罪国君也不好,间接隐晦点呗

答:如果仅仅说规劝齐景公,只需要说君君臣臣就足矣,所以我觉得还是面向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混乱无序有感而发的。

问:我觉得孔子既小气又自私,为什么被尊为万世师表呢?

答:您怎么会有这样的印象?不知您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建议您再认真研读《论语》原文,不要去看那些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东西,以免被人误导。

孔子的乐道、求道、殉道的精神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博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万世师表也许不确,但是春秋至今已有二百多世,然而他的师表地位似乎越尊越崇!

希望您能给我提供几个“孔子既小气又自私”的例子。

网友互动:如果真有,那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孔子啊!他不是神而是人。

答:对了,孔子小气过,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有要多与之粟,孔子就是不愿意,但这种小气是有缘由的,我在书中专门做了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