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问吧》答网友问(五)(2016年4月29日)
(2016-04-29 09:41:32)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日志 |
问:请问您对南怀瑾《论语别裁》怎么看?是否有过于美化?
答:《论语别裁》有明显的“六经注我”倾向,即偏离《论语》而自由发挥的个性化内容偏多,这个本子对于初学者和专业研究者似乎都不太适用,不知道为什么卖得那么火,值得大陆的学者反思。我已经注意到台湾地区学者与大陆学者研究《论语》有较大的区别,前者多向外拓展,而后者多向内用功。此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问:老师,请问应该如何理解《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中的“直”?
答:“直躬者”是品行正直的人的代名词(有人认为“躬”为人名)。这件事情很具有典型意义,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文化习俗等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甚至可以作为教学案例。事情其实很简单,以叶公为代表的荆楚人认为,父亲偷盗,儿子告发,这种大义灭亲的品格就是“直”,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原人则认为,父亲偷盗,儿子隐瞒不报,这种亲情为先的品格才是“直”。同一件事情,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真实反映了中原文化和荆楚习俗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以礼治国和以法治国两种政治观念的差异。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孔子倡导以礼治国,其理论基础是建立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天大地大,亲情为大,不能因为父亲违法而斩断血缘联系,因此“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符合以礼治国政治要求的正确行为,是真正的“直”;叶公则倡导以法治国,国无法不立,人无法无行,任何人不得徇私枉法,更不能因亲情而法外开恩,因此“父攘羊而子证之”是符合以法治国政治要求的正确行为,是真正的“直”。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孔子倡导以孝为本,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显然,“孝”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是高于“仁”、“忠”等道德规范的最高范畴。而“直”只是一种近似于“忠”或“信”的道德品质,卫大夫史鱼能够做到“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孔子称赞其“直”,这种“直”近似于“忠”;有人向微生高借醋,他特意跑到邻居家去转借给人,这种“直”近似于“信”。与“孝”相比,“直”是从属于“孝”的一种道德规范,按照层级高低排序,“孝”为最高范畴,其次是“忠”或“信”,再次才是“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体现了父慈子孝的最高道德要求,因此应该大力倡导;叶公则认为“忠”是最高范畴的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君权观念,忠于国君为“公”,父子相隐则为“私”,任何以“私”害“公”、以“孝”害“忠”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应该坚决制止。“父攘羊而子证之”符合忠君报国的道德规范,因此应该大力发扬。
问: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吗?
答:这句话是赞颂北宋宰相赵普读书不多,但治国理政的能力很强,有夸大的成分。
《论语》只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会用者(如赵普)半部足以治天下,不会用者100部也无济于事。
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的第一大问题也是人从何而来?又往何而去?可以说说孔子说“不舍昼夜”时的心理吗?
答:孔子到了老年,经常会面对眼前的景物发出感慨,有时是随口一说,有时则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感而发,动乎情止乎理,颇能给人以启迪。事后身边的弟子将夫子的话记录下来,却省去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因此让后人费尽心思揣度原意而不得要领。同样对于“不舍昼夜”,我也不敢妄自揣度。
问一:“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其他地方孔子表达过对女性的尊重吗?还有一个问题,现传《论语》是否有误传,例如与海昏侯墓出土的版本对比?
问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问三:请问怎么理解“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答:其实孔子这句话之后还有“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两句,孔子已经把“难养”的道理说得很清楚了。为了消除许多人因为这句话而对孔子产生的误会,我把我以前写的一篇旧文《孔子的妇女观》转录于此:
在《论语》全书中,论及女性的言论很少,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与“孝”有关的“父母”。孔子是极其推崇孝道的,他本人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由贫贱而至圣贤,其间无不浸润着母爱及母教的伟大力量,因此他把“孝”作为构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和核心内容,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在谈及“孝”时大多是父母并列的,并没有区分男女:“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此外,孔子在设计大同世界时也说:“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他认为,真正的理想社会应该是男女老幼各得其所,人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对于那些在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女性,孔子也给予她们极高的评价和赞誉,《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这里所说的“妇人”,一说是文王夫人太姒,号曰文母,一说是武王夫人成王之母邑姜。九个男人治外,一个女人主内,内外协调才成就了周王朝的大业。其实孔子这段话里还隐含了一层更深的含义,当初周族已经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优势,但仍然隐而不发,“以服事殷”,这完全是女人的阴柔之术,倡导者必定是“乱臣十人”中的“妇人”,所以孔子盛赞“周之德”为“至德”——阴阳兼备,十全十美。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妇女观中并没有轻蔑或歧视妇女的成分。
二、与嫁娶有关的女子。在中国古代观念中,天地、阴阳、男女都是自然界的始基,两者和谐则是最高境界。为了维持夫妻间的和谐,儒家伦理规范对女子提出了“贤”的要求,即子夏所说的“贤贤易色”(《论语·学而》),重品行而不重容貌。品行贤淑的女子当然要许配给有德之君,这样才能琴瑟和谐,相得益彰,孔子非常看重这一点,所以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勇于为真理献身的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又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德行高尚、治乱两适的南容。“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在孔子看来,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难养”的,好女子嫁给了好男子,家庭和睦,夫和妻柔,这是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的,也是有利于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的。
三、卫灵公宠妾南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子“美而淫”,行为轻佻放荡,深得卫灵公宠信。孔子客居卫国时曾私下会见过南子,当时“子见南子”完全陷入了“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两难境地,孔子勉为其难,结果却受到学生子路等人的质疑,逼得老夫子发出“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毒誓。还有一次,卫灵公与南子邀孔子同车出行,他们让他坐在“次乘”位置上招摇过市,让孔子脸面丢尽,当时他就发牢骚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此语在《论语》的《子罕》、《卫灵公》等篇中亦载)。不久,孔子就以此为丑而离开卫国。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孔子这里所说的“女子与小人”是特指卫灵公身边的佞臣(雍渠等)和南子,而非泛指所有的妇女。春秋时期,君王因宠信身边佞臣女色而亡国丧命的事例很多,比如雄才大略的齐桓公因“好内”,姬妾太多,诸子争立,加上宠信“小人”——厨师易牙和宦官竖刁,结果不但自己病重时被活活饿死,死后还祸及子孙,引起一场宫廷内乱(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孔子对于这些历史悲剧是有着深刻理解的,所以当他看到卫灵公的所作所为时,必然与先哲管子发出同样的感慨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再说一遍,孔子这段话是特指,而不是泛指。
网友互动:解释得好。我越来越感觉到,《论语》只是结论,如果不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不阅读孔子编订的书籍,很多观点是无法理解的。
答:孺子可教。
问:请问《论语》中有无糟粕?谢谢!
答:天书也有糟粕!
问:老师,你好!《论语》中有些语录和故事的含义是不好的,让学生学习的时候可否也让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答:建议如实解读《论语》,因为《论语》本身就是一本包含了对与错、是与非的书,只要对学生们讲清楚,会有利于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不迷信圣人之言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