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2015年9月20日)
(2015-09-20 10:50:24)
标签:
历史论语2015年9月20日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论语〉事件评述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庄子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第六代宗主,孟献子之子,他在鲁襄公时期辅政,以勇猛善战闻名,《左传》中有关于他徼齐侯而退齐军 [1] 和斩橁木而为公琴 [2] 的记载。然而关于“孟庄子之孝”,史书中却未见相关记载,曾子在这里也是“闻诸夫子”,未经证实,因此有人认为“庄”为“献”之误,把父亲的事情记到了儿子的头上。[3]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 如果从“志”与“行”方面来考察,孟庄子确实可以称得上孝。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孟献子去世,孟庄子正式承袭世卿之位,入朝辅政。次年春天,孟庄子代表鲁国与莒国订立了和解盟约。《左传·襄公二十年》:“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阳之盟故也。”督阳之盟在前一年的年初,当时孟献子作为鲁国代表参加了会盟,并与诸侯各国订立了多边盟约。孟庄子按照督阳之盟确定的“大毋侵小”的基本原则,又与莒国订立了双边盟约,这大概就是不改“父之政”。当年秋天,孟庄子又率军讨伐邾国,这次军事行动也是孟献子生前安排好的,孟庄子只是按计划执行而已。孟庄子用“父之臣”成“父之政”,所以孔子称赞他处谅阴之中不改父志、成就孝名、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