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水斋主卞朝宁
曲水斋主卞朝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754
  • 关注人气:6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卫灵公问阵于孔子》(2015年8月24日)

(2015-08-24 17:12:19)
标签:

历史

卫灵公

孔子

齐景公

晋国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知名政治家,当时许多诸侯公卿都曾向他请教过为政问题。孔子初适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 自陈至蔡,叶公问政于孔子,[2] 自卫返乎鲁,鲁哀公、季康子亦多有问政于孔子,[3] 此外还有吴王问大骨、[4] 陈侯问楛矢等等,[5] 唯有卫灵公问阵于孔子。“阵”为军旅之事,其政治终极目标是霸道,然而孔子尊崇礼乐(俎豆)之事,其政治终极目标是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6] 故而托言未学、次日遂行。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去鲁适卫在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他在卫国大约住了十个多月,因没有受到重用,也没有见到卫灵公,故而打算西去晋国拜见国卿赵简子,可是到了黄河边上,他见河水滔滔、一去不返,突然改变主意了,又返回卫国,暂住在卫大夫蘧伯玉家中。蘧伯玉在卫国人脉很广,卫灵公对他也非常敬重。孔子大概是通过蘧伯玉引荐,才得以面见卫灵公。[7] 据此推算,“卫灵公问阵”之事当发生在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前后。

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卫灵公对孔子鼓吹的儒家之说不感兴趣,因此故意向他请教军旅之事,以此来婉拒孔子求仕。其实卫灵公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代雄主,不是那种耍小心眼的龌龊小人,他问阵于孔子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卫灵公自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正式宣布叛晋之后,便开始积极实施联齐叛晋的争霸策略,齐、卫两国加强联合、共同抗晋、屡有胜绩,有力地打击了晋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焰。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齐景公和卫灵公共同发起夷仪之战,挫败了晋军士气;[8]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齐、卫两军会师于垂葭,并打算渡河伐晋;[9]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晋国范、中行氏发动反叛,卫灵公、齐景公与鲁定公会师于脾、上梁之间,共同谋救范、中行氏;[10]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卫灵公与齐景公屯兵于蘧挐,共谋伐晋救宋;[11]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夏四月,晋大夫赵稷以邯郸叛,卫灵公和齐景公发兵包围晋邑五鹿,救援邯郸;同年秋天,卫灵公和齐景公会师于乾侯,发兵攻打晋国,取晋邑棘蒲。[12] 这一时期,卫国与齐、鲁等国加强联合,连续向晋国发起攻伐战争,有效地限制了晋国向东扩张的势头,维持了中原诸侯各国的原有格局和势力均衡。此时卫灵公的争霸野心日益膨胀,脑子里整天都是征伐之事,所以见到孔子脱口便问军旅之事,确实是心中焦虑、言辞恳切。

孔子当时一定很失望,他原本以为卫灵公会虚心向他请教治国方略的,他甚至在来卫国的途中就已经谋划好了“庶”、“富”、“教”三个为政步骤,[13] 但他没有想到卫灵公居然舍本逐末,对军旅之事如此看重,所以当即就沉下脸来,冷冷答道:“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俎豆”为祭祀贡献用的礼器,这里代指礼乐之制。意思就是,我只懂得以礼治国、实现王道,对于那些打打杀杀的事情从来不感兴趣,也不甚了解!

孔子与卫灵公第一次见面就话不投机、不欢而散,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孔子站在恢复周礼的立场上,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国诸侯都必须遵从礼制,不得擅自发动兼并战争,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卫灵公则站在诸侯争霸的立场上,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实施联齐叛晋的争霸策略,有效地遏制了晋国的争霸势头,维护了卫国的尊严和利益,这样的历史功绩是值得称道的。



[1] 《论语·颜渊》。

[2] 《论语·子路》。

[3] 《论语·为政》、《论语·颜渊》等。

[4] 《国语·鲁语》。

[5] 《国语·鲁语》。

[6] 《论语·卫灵公》。

[7] 《史记·孔子世家》。

[8] 《左传·定公九年》。

[9] 《左传·定公十三年》。

[10] 《左传·定公十四年》。

[11] 《左传·定公十五年》。

[12] 《左传·哀公元年》。

[13] 《论语·子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