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孔子在陈绝粮》(2015年8月27日)
(2015-08-27 16:20:30)
标签:
历史孔子陈国弟子们子路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两度适陈,第一次在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第二次在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总体时间跨度大约有六、七年。关于孔子“在陈绝粮”的具体时间,各种记载均语焉不详,所以很难得出明确结论。从字面上理解,“绝粮”是一种完全陷入绝境的状态,所有的人都是无精打采的,甚至有人已经病倒。出现这种情况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遭遇战乱、流离失所。春秋末年,晋楚争霸,陈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成为争夺焦点,交替受到征伐。吴国崛起后,陈国又成为吴国争霸中原的跳板,频繁受到吴国讨伐,根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元年和六年,吴国两次出兵伐陈:“吴侵陈,修旧怨也。”[1]“吴伐陈,复修旧怨也。”[2] 所谓“修旧怨”,其实就是一种惩罚性的侵略战争,[3] 这些战争给陈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吴日蔽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4] 为了逃避战乱,孔子不得不带领弟子们仓促离开都城,以至于在荒郊野外陷入绝境。从现有史料来看,孔子“在陈绝粮”肯定与“吴讨陈”战争有关,但具体是哪一场战争?是鲁哀公元年还是六年?所有记载都不甚明确,致使各种意见莫衷一是。相比较而言,把孔子“在陈绝粮”的时间定在鲁哀公六年似乎更为合理,因为按照孔子当时的行进路线,他从陈国出发,打算南下楚国寻求发展,故而途径陈、蔡之地,并在故蔡负函会见了叶公,后来可能因接到季康子请其回国的邀请而中途折返;二是在陈国不受重用,没有固定的俸禄和资助,失去了生活来源。孔子第一次适陈,住在陈国司城贞子家,经贞子举荐,他得以出仕为官,获得一份俸禄,因此不至于在荒野发生“绝粮”。然而他第二次适陈的境遇就比较尴尬了,《孟子》:“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5] 可见他这段时间在陈国未见重用,与陈国君臣也没有什么交往,甚至关系紧张,[6] 所以他总是把“归与归与”挂在嘴上。《史记》中载陈、蔡大夫闻楚王将礼聘孔子,他们担心孔子重用于楚而危害于陈蔡,于是群起而攻之,孔子仓促出逃,所以才发生了“绝粮”事件。[7] 尽管有人对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质疑,[8] 但这件事情至少可以说明孔子此时在陈国人际关系不善,遇到困难也无人愿意出手相助。
与“子畏于匡”、“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等事件相比,孔子“在陈绝粮”实在算不上什么严重事情,然而历代《论语》注家对此都高度关注、谨慎诠释,因为这一事件的性质非常恶劣,引发了众弟子信仰危机,激化了孔门的内部矛盾,甚至差点儿导致孔门彻底瓦解。
孔子之所以能够以儒学为号召,聚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学子跟着他四处奔走、吃尽艰辛,是因为孔子给了弟子们一个日后能够出仕为官、获取一份俸禄的预期。关于这一点,孔子从来不避讳,他多次公开表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9] “邦有道,贫且贱,耻也。”[10] 然而现在弟子们跟着他在荒郊野外受累挨饿,前途渺茫、不知所终,一种恐慌与不满的情绪迅速在弟子中间蔓延开来。子路在弟子当中年纪最长、性子最直,他气呼呼地跑去找孔子质问道:“难道有德君子就应该这样陷于穷途末路吗?”这里的“穷”并非指财物上的匮乏,而是指仕途上的蹇促。可能子路当时的情绪比较激动、言辞比较激烈,弟子们纷纷围拢过来,事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面对子路的质问,孔子也动了肝火,他厉声说道:“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处于逆境之中,君子不坠其志、泰然自若,小人精神迷茫、胡作非为!”
孔子意识到眼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危机,如果处置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分别找了几个核心人物进行谈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采取主动发问的方式,向每个人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意思就是,现在我们陷入如此困境,难道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吗?然后他根据每个人的回答,分别作出不同的解说,总体精神是要求弟子们一定要以古代圣贤为楷模,坚定信念、谨修其身、克服困难、行大道于天下。他对子路说:“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他对子贡说:“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他对颜渊的回答最满意,所以开玩笑地对他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11]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政治理想非常坚定,“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2] 不受任何利诱和干扰,而且他的政治理想具有普世精神和献身精神,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几个核心弟子的思想很快就被他同化了,一场发生在孔门内部的信仰危机终于被化解。《韩诗外传》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诗》《书》习礼乐不休。”[13] 在绝境之中,孔子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感召弟子,他带领弟子们读经习礼,以此来坚定理想和信念。精神的力量最终战胜了物质的匮乏!
孔子虽然成功化解了“绝粮”危机,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尤其是关于“文王之道”问题,儒学的理想信念在现实政治中总是那么虚弱、不堪一击,这不能不让人在思想上产生困惑,所以几位早期拜入孔门的得意弟子,如子贡、冉有、子路等人,先后离开孔子,回到鲁国。
孔子到了晚年,回忆“在陈绝粮”这段经历时,曾惆怅地说道:“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14] 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无奈和遗憾。
[1] 《左传·哀公元年》。
[2] 《左传·哀公六年》。
[3] 陈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吴国攻破楚都,便开始频繁对陈国实施报复。
[4] 《左传·哀公元年》。
[5] 《孟子·尽心章句下》。
[6] 《韩诗外传》卷一第十二章载“孔子不式”之事,称陈国“小人成群,何足礼哉”。
[7] 《史记·孔子世家》。
[8] 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孔子在陈绝粮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版)。
[9] 《论语·泰伯》。
[10] 《论语·泰伯》。
[11] 《史记·孔子世家》。
[12] 《论语·里仁》。
[13] 《韩诗外传》卷七第六章。
[14] 《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