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阙党童子将命》(2015年8月23日)
(2015-08-23 11:04:54)
标签:
历史孔子童子孔门长者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宪问》:“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这是一件极小的事情,却表现了孔子从细微处识人的独特眼光和深厚功力,亦可想见入孔门绝非如孔子所说的行束脩而无不诲那么简单。
阙党,孔子故里,阙为地名,党为行政编制。古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这样算下来,阙党得有五百户人家。阙党有一童子,因不满十五岁,故而尚未拜入孔门,但他经常到孔子家来帮着跑跑腿、传传话。“将命”,即在宾主之间传达言辞、来回递话。来宾见这个童子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就对孔子说道:“如果这个童子拜入孔门,夫子亲自施教,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所成就吧。”孔子当时并未吭气,事后他对来宾说:“您刚才提及的那个童子看似机灵,但是从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长大后难成大器:一是他见室内有空座位就随意去坐,二是他与长者并肩而行,这些行为都是有违礼仪的。一个有德君子应该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来规范言行举止、提高道德修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只能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
按照春秋礼制规定,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1] 也就是说,童子在长者面前只能立、不能坐,与长者同行只能随从、不能并行。对于这些细节,其他人并不在意,孔子却很讲究,并且以此作为识别人才的重要依据。
对于本章的解读,有人结合前章“原壌夷俟”的内容,认为记载的都是孔子在乡党尊礼行教之事,有教而无类,崇礼而化俗。“孔子在州里,笃行孝道,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畋渔分,有亲者得多,孝以化之也。是以七十二子自远方至,服从其德。”[2] 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儒学的实践者,他的实践活动就是从老如原壌、少如童子的阙党邻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