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公叔文子与大夫僎同升诸公》(2015年8月17日)

(2015-08-17 10:18:11)
标签:

历史

公叔

文子

卫灵公

家臣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大夫僎是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家臣,按照春秋礼制规定,家臣不得参与国政,也没有资格随宗主入于朝。《左传》中此类事例很多,例如齐、鲁“郊之战”前夕,齐国大兵压境,情势十分危急,执政国卿季康子紧急上朝与鲁哀公等人共商御敌之计,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随季康子一同前往,但他只能在公室附近的党氏之沟等候,不得登朝入室,所以孟懿子、叔孙武叔等人征询他的意见时,需要与他隔沟喊话。[1] 可见当时的礼制规范是非常严格的。

不过大夫僎是一个例外,他可以随同公叔文子同时入朝觐君。这件事情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

一种解释是大夫僎以家臣身份陪护公叔文子入朝。公叔文子是卫国老臣,他知识渊博、老成持重、不苟言笑,卫大夫公明贾曾评价他道:“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2]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鲁国假道于卫,阳虎率领鲁军路过卫都,“自南门入,出自东门”,故意挑起事端,激怒卫君。卫灵公一时冲动,下令攻击鲁国军队,公叔文子当时已是耄耋之年,行走不便,闻知此事后立即“辇而如公”。“辇”是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遇有紧急情况,二、三个人抬起来就走,快捷方便。这里的“辇”是名词用如动词。公叔文子赶到朝中,从鲁卫兄弟之政的历史传统出发,深入分析了利弊得失,揭露了阳虎的阴谋,避免了一场无谓的战争。[3] 公叔文子在国人中威望很高,他从政经验丰富、观察问题细致敏锐、分析问题全面深刻,是卫灵公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谋臣,卫灵公遇有重大事务,必定请他入朝商议。但是他年迈体弱、行动不便,出门需要乘坐辇乘,身边需要家臣照顾,于是卫灵公特许大夫僎贴身陪护,所以他可以和公叔文子“同升诸公”。

另一种解释是大夫僎以国臣身份与公叔文子一起入朝议政。春秋末年,礼制废弛,国家权力逐渐下移,由私家代行国事,于是一些能力突出的家臣脱颖而出,受到重用,他们不仅可以直接参与国政,而且还可以改变身份,由家臣变为国臣,与宗主一道入朝议政。大夫僎担任公叔文子家臣多年,忠心耿耿、精明能干,深得公叔文子的赏识和信赖。后来公叔文子干脆把他举荐给卫灵公,让他担任国臣,直接参与处理国政事务,于是就有了公叔文子和大夫僎同登公室、同朝为官的佳话。

公叔文子是孔子的前辈,孔子对他非常敬重,居卫期间还专门向公明贾了解公叔文子的有关情况。孔子在这里又特别把“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之事与其谥号为“文”联系在一起进行评述,强调指出:“可以为‘文’矣。”因为孔子发现当时人们对于公叔文子的“文”理解有偏差。据载,公叔文子死后,其子公叔戍请谥于卫灵公,卫灵公说:“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4] 然而对照周朝谥法的相关规定,“文”有六等:经天纬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锡民爵位。显然,这些内容与公叔文子“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社稷不辱”的行止功绩是难以匹配的。孔子是非常讲究名分的,一再要求“必也正名乎”,[5] 他认为公叔文子能够发现人才,推荐大夫僎出任国臣,并与他一道同朝为官,两人相互尊重、其乐融融,确实做到了“愍民惠礼”和“锡民爵位”,故而谥之以“文”。

 



[1] 《左传·哀公十一年》。

[2] 《论语·宪问》。

[3] 《左传·定公六年》。

[4] 《礼记·檀弓下》。

[5] 《论语·子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