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2015年8月14日)
(2015-08-14 17:53:28)
标签:
历史公子纠管仲公子小白齐桓公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齐桓公杀公子纠”是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上对几位涉事人物的评价再次印证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即齐桓公和管仲赢得了更多的赞誉,即便他们当时的行为不仁不义,而公子纠和召忽则是死有余辜,不值得同情。
“齐桓公杀公子纠”事件是在春秋初年齐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结果看似偶然,其实其中蕴含着必然。齐国自太公姜尚立国以来,经过十几代君主的苦心经营,逐渐发展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诸侯强国。第十三任国君齐僖公在位时期励精图治,齐国的疆域又有所拓展,国力也有所增强,在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争霸的实力。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公子诸儿,是嫡出,次子公子纠和少子公子小白都是庶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齐僖公去世后,嫡长子公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昏庸无能、为政无常,在位期间做了许多荒唐事情。当时辅佐公子小白的太傅鲍叔牙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1] 因此他辅佐公子小白跑到卫国的附属国莒国避难去了。公子纠也在管仲、召忽的辅佐下,跑到鲁国避难去了。
不久,齐国果然发生内乱,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此时具有继承君位资格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二人都是庶出,血缘亲疏关系相等,但是当时他们都在国外避难,这就意味着谁先返回齐国,谁就可以抢先继位。齐国国人比较憎恶公子纠的母亲,而同情年少丧母的公子小白,齐国贵族国、高二氏立即派人赶往莒国给公子小白报信,让他赶紧回国继位。同时鲁国也派出军队护送公子纠赶回齐国争位。为了阻拦公子小白回国,公子纠派管仲率人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边伏击。管仲等人赶到莒国边境时,正好遇见公子小白一行人,他便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这一箭恰好射中小白腰间的带钩,没有伤及身体,公子小白假装中箭,大叫一声,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小白已被射死,立即派人给公子纠送信。公子纠得知公子小白已被射杀的消息,觉得再也没有人和他争夺君位了,于是行进的速度放慢下来,行程足足延缓六天。公子小白诈死骗过管仲之后,一行人日夜兼程,抢先赶回齐国国都临淄,国、高二氏拥立小白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公子纠见公子小白已经抢先夺取君位,只好暂时返回鲁国,另作图谋。公子纠的生母是鲁国公族之女,她很快就说服鲁庄公发兵讨伐齐国。鲁庄公九年秋(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亲率大军讨伐齐国,欲纳公子纠复国继位。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齐、鲁两军会战于乾时,鲁军大败,溃不成军。齐军迅速切断鲁军的退路,对鲁军形成包围之势。齐桓公委派鲍叔牙到鲁军阵中对鲁庄公说:“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2] 意思就是,公子纠与齐桓公是亲情血缘关系,故而不忍加害,请鲁庄公代行杀戮;管仲、召忽与齐桓公则是生死之仇,特别是管仲与齐桓公还有“一箭之仇”,因此必欲亲手杀之而后快!鲁庄公被逼无奈,只好命人将公子纠杀死,管仲和召忽则被押解回齐国。
在被押解回国的途中,管仲问召忽道:“你害怕吗?”召忽答道:“我有什么害怕的?公子纠被杀之时,我本该以身殉死。为什么我当时没有殉死?因为我要等待一件大事确定下来。今天这件大事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返回齐国后,国君肯定任命你为左相,任命我为右相。但是我是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的,我既然受命辅佐公子纠,就不可能再去辅佐公子小白。对于我来说,杀死公子纠是耻辱,再让我给小白当人臣更是耻辱!以前我们两人共同辅佐公子纠,今后你辅佐小白成就霸业而为公子纠的‘生臣’,我则以死相殉而为公子纠的‘死臣’,这样公子纠在天之灵也能感到欣慰了。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选择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选择生则有诸多不易,所以你要更加勤勉,生死各有天命。”他们一行人进入齐国境内后,召忽立即兑现自己的诺言,自刎而死。[3]
管仲回到齐国后,齐桓公“三爨”、“三浴”,亲自到郊外迎接,拜他为相国,委以治国重任。此后四十年间(公元前685—645年),管仲辅佐齐桓公共同图谋发展,对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内政改革,使齐国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为齐桓公图霸中原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外则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为齐桓公建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齐桓公杀公子纠”原本属于兄弟争权阋墙,并无是非对错之分,成者为王败者寇,大家只能各安其命;然而“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则涉及到道义问题,召忽的事君之道是杀生以成仁,而管仲的事君之道则是卖身以求荣,舍小节而成大事。如果单纯从道德层面来进行评判,管仲苟且偷生的行止确实不够光彩,所以子路、子贡等人对此都提出质疑,认为管仲“未仁”。孔子则是从政治层面来进行评判的,他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因而“如其仁”。换句话说,如果“管仲不死”后,在政治上却未能取得称霸中原的业绩,那么孔子也许会换另一种说法了。所以说到底,还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