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陈成子(恒)弑简公》(2015年8月17日)
(2015-08-17 15:43:44)
标签:
历史论语2015年8月17日陈成子(恒)弑简公〈论语〉事件评述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关于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发生的诸多弑君篡权事件,汉代流行的说法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1] 前人曾对“弑君”和“亡国”做过具体考证,但很难一一落实,而且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陈成子弑简公”则是“弑君三十六”中的一桩铁案,这起凶杀案发生的具体时间是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五年至十四年的十年时间(公元前490—481),齐国连弑三君(安孺子、齐悼公、齐简公),所有迹象表明陈氏集团的夺权行动已经进入最后一搏阶段。
齐简公,名壬,齐景公之孙,齐悼公之子,他自幼就生活在刀光剑影的恐怖之中。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后,安孺子(公子荼)被立为国君,齐国群公子害怕被诛杀,纷纷出逃别国,齐简公也随父亲公子阳生逃到鲁国避难。此后不久,齐大夫陈乞(陈恒之父)悄悄把公子阳生接回齐国,另立为国君,并联合鲍氏诛杀安孺子,是为齐悼公。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齐人又弑杀齐悼公,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齐简公。
齐简公即位后,任用陈恒(字成子)和阚止(字子我)为左右相,共同辅政。陈恒与阚止虽然同朝为官,但是两人的出身和政治背景完全不同。陈恒是齐国世袭大夫、陈氏宗族的第八代宗主,出身高贵,地位显赫。陈氏宗族经过数代经营,在齐国势力很大,他们甚至可以决定国君的废立;而阚止则是公室家臣出身,出身卑微,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背景。当年他随齐简公一起到鲁国避难,忠心耿耿、不避危难,故而深得齐简公信任。不同的出身和政治背景,势必导致不同的利益之争,“二人相憎而欲相贼 ”,[2] 一场恶斗不可避免。当时齐国大夫诸御鞅已经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况,他向齐简公建议道:“陈、阚不可并也,君其择焉。”[3] 但是齐简公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陈恒与阚止之间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一场火并。事情的起因是陈氏族人陈逆在城中杀人,被阚止当场拘捕,关进大牢。陈氏族人的势力很大,他们很快就想办法把陈逆营救出去。杀人越狱都是死罪,既然陈氏已经落下了口实,阚止想借机翦除陈氏势力,于是他和自己的家臣陈豹商量。陈豹其实也是陈氏的远族,后来投到阚止门下,并得到信任。阚止向陈豹许诺道:“如果你能帮我尽逐陈氏,我就让你当陈氏宗主。”但是陈豹没有答应,他反而劝谏阚止道:“陈氏族人中真正与您对抗的只有少数几人,您何必兴师动众,赶尽杀绝呢?”事后,陈豹居然把阚止的行动计划告诉了陈逆,他特意提醒道:“阚止有君主支持,陈氏若要成事,必须抢先下手。”陈逆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立即去向陈恒通报。陈恒果断决定提前动手,并预先安排陈逆潜入内宫之中为内应。
夏五月壬申这一天,陈恒正式发动政变,他们兄弟八人分乘四车冲入宫中,当时阚正在朝中处理公务,见陈恒等人进来,起身相迎,陈恒一把将其推到门外,然后关上宫门。内宫侍卫企图反抗,被埋伏在内宫里面的陈逆一刀砍死。齐简公和夫人当时正在檀台饮酒,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陈恒挟持到内寝之室。陈恒开始并不想加害齐简公,只想挟持齐简公,逼迫阚止就范,可是齐简公误以为陈恒要加害于己,便操起武器来攻击陈恒,陈恒的同党大史子馀在一旁高声喊道:“君主不要误会了,陈恒不是来谋害您的,他是来清君之侧的。”齐简公根本不相信他们的鬼话,情绪激动,暴跳如雷,让他们通通滚出去。陈恒见挟持齐简公不成,打算放弃行动,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愤愤地说:“何处无君?”意思就是要改换门庭、另立门户。陈逆此时拔出佩剑来拦住他威胁道:“行事犹豫不决、半途而废,日后必将祸害陈氏!既然我们今日举事,陈氏族人都不得中途退却,否则我将代表陈氏宗主诛杀之!”受到陈逆的鼓动,陈氏族人重新在宫门外集结,与阚止的部众激战于帷门和大门。阚止寡不敌众,一路败走,慌乱之中误入陈恒的私邑丰丘,被丰丘人捕获后押至陈恒面前,陈恒将他诛杀于齐都临淄的郭关。齐简公见阚止被诛,估计陈恒也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匆忙逃至舒州。此时齐简公懊恼地说:“如果当初听从诸御鞅的建议,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不久,陈恒发兵舒州,抓获齐简公,将其弑杀。
关于“陈成子弑简公”之事,《春秋》载曰:“夏四月,齐陈恒执其君,置于舒州。”又:“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左传》亦载:“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4] 此皆彰显陈桓之恶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