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015年8月10日)
(2015-08-10 13:59:09)
标签:
历史论语2015年8月10日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事件评述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禹和稷是我国上古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人物,儒家学派对他们非常推崇,盛赞他们躬耕陇亩而恩泽天下。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他们事迹的记载,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他们的“躬稼”之事。
所谓“躬稼”,就是亲自参加和指导农业生产。大禹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发展农业,他结合治理水患,把高处的水引到低处,开沟修渠,灌溉农田,使低洼的沼泽之滨草木茂盛、禽兽繁殖、土地肥沃、便于开垦,所以孔子称赞他“尽力乎沟洫”,[1] 造福于万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禹还经常邀请那些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部族首领来进行指导。“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2] 益、皋陶、横革、直成等人就是熟悉农事的部族首领,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民众的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大禹不仅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他对劳动者也非常尊重,“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3] 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是大禹为政的最大特点。
稷,又称后稷,是周族先人,中国农耕始祖。尧时他被举为“农士”,负责农耕事务;舜时他被任命为“后稷”(这里的“后”是执掌的意思),负责“播时百谷”;禹时他与大禹一起“躬稼而有天下”,功绩卓著。“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4] 他把天下人的温饱问题当做自己的使命,终日在田间劳作,赢得了民众的爱戴。
后稷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潜心研究各种谷物种植技术,摸索出许多有助于谷物生长的办法:首先是选择土壤(“相土之宜”),即根据不同的土质种植不同的作物;其次是勤除杂草(“茀厥丰草”);再次是精选良种(“种之黄茂”)。所以他种植的庄稼总是长势喜人、谷物壮盛、颗粒饱满,部族民众争相向他学习种植方法,家家户户都能大丰收。后来他率部族迁徙到土地肥沃的封地邰定居,在种植粟、麦、麻等传统农作物以外,又开发出黑秬、丰秠、赤穈、白芑等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从而使部族民众过上了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5]
后稷的伟大贡献在于指导民众学会粮食种植,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后人对他称颂不已。孟子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6] 荀子也说:“得后稷,五谷殖 。”[7]《诗经》中则歌颂道:“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植樨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8] 诗中把后稷带领百姓播种百谷看作为和大禹平定水患一样伟大的历史功绩。
春秋时期,“尚德”观念已经普遍流行,《左传》、《国语》等书中记载了许多时人论德的言论,非常精辟。对于统治者来说,“尚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关注民生、顺从民心、实行德政。南宫适能够从“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德政和羿奡“不修民事”的暴政对比中得出“尚德”结论,故而得到了孔子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