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羿善射》(2015年8月8日》
(2015-08-08 10:52:28)
标签:
历史善射后羿南宫适箭靶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在冷兵器时代,射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不仅可以在战场上杀敌,还可以在生活中猎兽,所以孔子对“射”很重视,将其列为“六艺”之一,[1] 要求弟子勤加练习。孔子本人也热衷于此道,经常与人切磋射技,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2] 又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 可见他对射箭技艺和比赛规则是非常熟悉的。
上古时期,人们对于英雄的崇拜往往是因为他们身怀绝技、英勇无比,比如“羿善射”。在古代典籍中,共有三个“羿”:一个是传说中的羿,他是上古时期帝喾的射师;一个是神话中的羿,他神勇无比、法力无边,上可弯弓射日,下可擒杀怪兽,是万人崇拜的英雄,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4] 还有一个是历史上的羿,也就是南宫适问于孔子的羿,他是夏朝末年东夷族有穷氏的部落首领,故称夷羿,以善射著称。[5] 夏太康时期,夷羿利用夏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动乱,乘机攻入夏都,赶走太康,篡夺夏政,自立为王,故又称后羿,这里的“后”是夏朝“王”的称号。
关于“羿善射”的传说,先秦诸子多有记载,《孟子》:“羿之教人射,必志于毂;学者亦必志于毂。”[6]《庄子》:“一雀适羿,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7]《荀子》:“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8]《楚辞·离骚》:“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国乱离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韩非子》:“羿执决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的(箭靶)。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闭户……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9] 后羿操弓射箭,即便关系疏远的陌生人也敢为他举着箭靶,因为从来没有人怀疑他的射技;而年幼力弱的童子练习射箭,他的亲生母亲也会躲避在家中,禁闭门户。又说:“射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全着,有常仪的也。”[10] 意思就是,设置一个固定的箭靶,能够百发百中的只有羿、逄蒙师徒二人了。逄蒙是跟着后羿学射的徒弟,《孟子》中作“逢蒙”:“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11] 逢蒙学射于羿,尽得其道后,为了争天下第一的名头,竟然把师傅杀害了,发生这样的悲剧,孟子认为后羿自己也是有责任的。总体来看,先秦诸子对“羿善射”的评价多偏于负面,虽然各家(无论儒法)对于他的善射本领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他的为人处事能力却提出了各种质疑,因为依仗孔武有力征服天下的英雄时代已经结束。
关于后羿的为人处事,《左传·襄公四年》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髠,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由,家众杀而享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后羿尽管身怀绝技、孔武有力,依靠武力篡夺夏政,但是他不修民事、用人失察,成也“善射”,败也“善射”,最终“不得其死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