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叶公问政》(2015年8月4日)

(2015-08-04 15:42:47)
标签:

历史

孔子

子路

蔡国

遗民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以上两章所叙之事应该发生在同一时间,因为孔子与叶公两人仅有这一次谋面,所以《史记·孔子世家》将两件事情归并一处记载,然而《论语》却将此事分在两篇,不知何故。

“叶公问政”之事,《韩非子》、《孔子家语》等书均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卒。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齐景公卒于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据此推算,“叶公问政”当在鲁哀公六年。

叶公本名沈诸梁,春秋末年楚国公族大夫,因其食采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僭称公,故史称叶公。叶公是楚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定白公之乱,对于稳定政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后来他还政于朝,返回叶邑。他在叶邑主政期间,与楚大夫司马眅、申公寿馀等人发兵北上,临迫上雒,采取欺骗手段征服了当地蛮夷之族,并与晋国达成默契,使楚国的疆域向北拓展了许多。[2] 此后不久,孔子自蔡入楚,叶公久闻孔子盛名,故而虚席以待,问政于孔子。孔子也以诚相待,认真提出为政建议。

孔子向叶公提出“近者说,远者来”的为政建议是有针对性的。《韩非子·难三》中解释说:“叶都小而国大,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孔子家语·辩政》也说:“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由此可见,孔子建议叶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首先要先解决人心向背问题,“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

当时的历史情况是蔡国因避楚师而举国迁往吴地州来,大批遗民流离失所、无所归依。[4] 两年后,叶公在自己统辖的负函新置城邑,招徕大批蔡国遗民迁入负函,并由自己兼主其事而治之。[5]  蔡国遗民迁入负函新邑后,仍然坚持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传统,与荆蛮文化习俗格格不入,这种文化差异让叶公无所适从、难以应对,所以虚心向孔子请教。孔子观察和思考问题细致入微,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切合实际、不同凡响,故而叶公进而萌生延请孔子出仕的念头。孔子当时名重天下,各国诸侯都把他奉为上宾,他初次涉楚,不知下一步有何打算,所以叶公不敢贸然提出延请的请求,只好向大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明叶公意图,因此故意避而不答。孔子后来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怪子路,他豁达地对子路说,以后别人再向你打听我的情况,你就如实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平凡老人。孔子是年六十三岁,道德修养已届“耳顺”境界,心境愈加沉静,凡事亦可亦不可,一切顺其自然,因而最终与叶公失之交臂。有趣的是子路一生行事莽撞,然而在这件事情却一反常态、格外小心谨慎。偏偏因为子路偶尔一次的小心谨慎,却耽误了孔子的大事。这不得不让人相信,许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



[1] 《国语·楚语》。

[2] 《左传·哀公四年》。

[3] 《论语·季氏》。

[4] 《左传·哀公二年》。

[5] 《左传·哀公四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